- 高建杰;汤文明;吴玉程;郑治祥;
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电子能谱仪、X射线衍射等研究了在N2气氛中1150℃×10 h等温热处理的Si3N4/Ni,Si3N4/Ni3Al平面偶界面固相反应区的形貌、成分分布、显微结构及相组成。结果表明:Si3N4/Ni界面固相反应形成约20μm厚的反应区,反应区主要由Ni3Si构成,其中分布着大量细密的孔洞;而Si3N4/Ni3Al界面固相反应形成约2μm厚的反应区,反应区具有比Ni3Al高得多的Al含量,反应区由NiAl及Ni3Si构成。Si3N4/Ni3Al具有比Si3N4/Ni高得多的界面化学相容性。
2010年02期 v.31;No.116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3K] [下载次数:152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白爱英;梁伟;云洁;张瑜;薛晋波;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掺铂量从0.2 wt%~1.0 wt%的二氧化钛溶胶,在载玻片上以旋涂法制成薄膜,并经823 K保温2 h热处理,用XRD、SEM、TEM、UV-vis等手段,对其组织结构和光学性能进行分析测试;通过紫外光下降解亚甲基蓝溶液测试薄膜样品的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制得的二氧化钛全部为锐钛矿晶型,颗粒大小较均匀,平均粒径为20~40 nm。掺铂量0.2 wt%时,二氧化钛的本征吸收边从350 nm红移至400 nm,紫外光照射6 h后,亚甲基蓝溶液的降解率是纯二氧化钛的1.6倍。
2010年02期 v.31;No.116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3K] [下载次数:589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3 ] - 杨志波;王芬;朱建锋;龚煜轩;刘波波;
以Ti粉和Al粉为原料,并添加不同含量CuO粉体进行掺杂,经真空热压烧结制得了TiAl基复合材料。结合热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及扫描电镜分析对该体系的反应合成过程及CuO添加量对产物微结构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Al熔化后分别对Ti、CuO颗粒润湿并发生反应,热压反应温度在800℃时,生成了Al3Ti中间产物。热压烧结温度达到1000℃时,合成了由TiAl,Al2O3,Al6.1Cu1.2Ti2.7三种物相组成的复合材料。其基体主要由TiAl和Al6.1Cu1.2Ti2.7两相组成,增强相Al2O3为Al-CuO置换反应生成,且其颗粒细小,主要分布在基体相周围。Al6.1Cu1.2Ti2.7、Al2O3相含量随原料中CuO添加量不同而呈规律性变化。
2010年02期 v.31;No.116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1K] [下载次数:14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魏智强;杨晓红;杨华;夏天东;闫鹏勋;
采用约束弧等离子体方法成功制备了高纯铝纳米粉末,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和相应选区电子衍射(SAED)对样品的晶体结构、形貌、粒度进行性能表征。对约束弧等离子体方法制备金属纳米粉的形成和长大过程进行了分析,并对制备过程中工艺参数(气体种类和压力、电弧电流等)对纳米粉产率及粒度的影响规律进行了讨论。实验结果表明:本法所制备的铝纳米粉末的晶体结构为fcc结构的晶态,呈规则的球形。适当控制某些工艺参数就能制取粒径在20~100 nm的纳米粉,在其它工艺参数一定时,随着工作气压升高、电流强度的增加,产率和平均粒径都随之增大。
2010年02期 v.31;No.116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K] [下载次数:224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 ] - 许天旱;王党会;
利用自行设计的超音速雾化制粉装置,研究了导液管突出高度对Sn3Ag2.8Cu无铅焊锡粉末有效雾化率、粒度分布、球形度及氧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雾化条件下,导液管突出高度为4 mm,雾化粉末具有最佳球形度、表面光滑度及粒度分布,同时具有较高的有效雾化率和最低的氧含量;和Sn37Pb粉末相比,在与Cu基板的钎焊中,利用Sn3Ag2.8Cu粉末配制的焊锡膏与铜基板之间形成的IMC更厚,且更不规则;当导液管突出高度从4 mm增加至5 mm,粉末更细,有效雾化率提高,但粒度分布变差,粉末表面更粗糙;当导液管突出高度从4 mm减小至2 mm,粉末有效雾化率降低,粒度分布变差。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导液管突出高度最佳为4 mm。
2010年02期 v.31;No.116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0K] [下载次数:109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陶毓博;李淑君;李鹏;刘一星;
砂光木粉浸渍酚醛树脂经干燥、热压后在真空条件下烧结处理后制得了碳/碳复合材料(木陶瓷)。分析了酚醛树脂用量对木陶瓷尺寸收缩率、碳得率、力学性能、耐磨性的影响,并利用全自动元素分析仪检测了酚醛树脂用量对木陶瓷元素组成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了酚醛树脂用量对木陶瓷微观形貌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酚醛树脂用量的增加,木陶瓷的碳得率增大,尺寸收缩呈下降趋势,力学性能增强,耐磨性明显提高,木陶瓷中C、H含量降低,O、N的总含量升高;SEM观察结果说明,随着酚醛树脂用量的增加,木陶瓷内酚醛树脂碳化形成的玻璃碳更加明显,但对XRD谱图没有明显影响。当木粉与酚醛树脂的质量比为40∶60时,木陶瓷的结构与性能最稳定,并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耐磨性。
2010年02期 v.31;No.116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41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3 ]
- 崔彤;王继杰;管仁国;陈礼清;赵光普;
研究了一种新型镍基合金在750℃下长期时效1500 h过程中的组织变化及其对750℃高温拉伸性能的影响。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合金长期时效过程中的显微组织和高温拉伸断口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GH4586B合金在时效过程中晶界和晶内均有碳化物析出,晶界析出碳化物的形貌呈弥散的颗粒状,并随时效时间的延长有逐步转变为连续链状的趋势,同时合金内未见有害拓扑密堆(TCP)相析出;合金在750℃高温下拉伸,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合金的强度和塑性在500 h时表现为峰值,且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略有降低,这与晶界析出碳化物的形貌、分布、数量直接相关;通过750℃高温拉伸断口的形貌分析,合金断裂均具有塑性断裂特征。
2010年02期 v.31;No.116 30-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6K] [下载次数:547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3 ] - 熊毅;张凌峰;陈正阁;周合玉;张春玲;蔡大勇;
采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EDS)、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及布氏硬度实验研究了热处理制度对GH4199合金组织和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80~1180℃进行固溶处理,合金硬度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固溶温度越低,达到稳定硬度值所需的时间越长,且稳定硬度值也就越高;随着固溶温度的增加奥氏体晶粒逐渐长大,超过1120℃后晶粒明显粗化;在1120℃以下,固溶处理时间对晶粒大小几乎没有影响;合金组织中含有大量的碳化物,主要以M6C形式存在,也有少量的M23C6和MC。随着固溶温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在晶界呈链状不均匀分布的碳化物逐渐溶解、粗化。
2010年02期 v.31;No.116 35-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3K] [下载次数:22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 ] - 夏鹏成;于金江;孙晓峰;管恒荣;胡壮麒;
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保温时间和缺口半径对DZ951合金热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上限温度下,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合金裂纹萌生次数增加,热疲劳抗力提高。铸态合金热疲劳裂纹在碳化物处萌生。热处理合金通过氧化萌生裂纹。裂纹萌生后,主要通过氧化产生孔洞并通过孔洞相互连接使裂纹扩展。热疲劳裂纹沿着与枝晶生长方向呈45°角扩展。热处理合金具有优异的热疲劳性能。随着缺口半径的增加,应力集中减小,合金热疲劳性能提高。
2010年02期 v.31;No.116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3K] [下载次数:13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安治国;毛卫民;
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取向电工钢中MnS粒子在热变形及不同温度保温后的析出形核行为。以经典的形核率理论为基础,确定了MnS粒子形核析出的更准确潜在位置密度,进而建立了改进的MnS析出形核模型。研究结果表明,MnS粒子主要在晶界和位错上形核,MnS在900℃析出时粒子密度最大。随热变形后保温温度的升高,位错密度及相应的MnS位错形核密度降低。理论计算与实验观察的结果符合良好。
2010年02期 v.31;No.116 45-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K] [下载次数:575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3 ] - 聂燚;尚成嘉;陈辉;王学敏;贺信莱;
利用彩色金相法研究了TMCP(Thermal-Mechanical Control Process)工艺生产的超高强度船体海洋工程钢中马氏体/奥氏体(M/A)在等温过程、连续冷却过程和回火时的演变特点。结果表明M/A的形态尺寸与分布主要取决于组织转变的温度,加长转变的时间长只对0.5μm以下微粒状M/A略有影响。冷却速度低于2℃/s时会形成尺寸在2μm以上较大的M/A,对钢的韧性有损害。另外,回火过程中尤其是600℃以上回火时,M/A的总量明显减少,M/A球团化趋势明显,M/A个体尺寸有明显增大,对钢的韧性起到破坏作用。
2010年02期 v.31;No.116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5K] [下载次数:453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3 ] - 张宇光;赵爱民;王艾青;马海;赵征志;
利用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等方法研究了0.15C-1.46Si-1.56Mn-0.06Nb冷轧TRIP钢板等温淬火温度对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最佳的临界热处理工艺:在840℃两相区保温180 s,再快速冷却到420℃并在该温度保温240 s,进行贝氏体等温转变处理。采用这种热处理工艺,试验钢的微观组织为铁素体+贝氏体+残留奥氏体,其中铁素体占72%,贝氏体占20%,残留奥氏体占8%,可获得较佳的相变诱发塑性和较好的强韧性配合,其强塑积可达到2.5×104MPa.%,提高或降低贝氏体等温淬火温度都会降低强塑积。结果还表明,在840℃,适当的延长热处理时间可以提高残留奥氏体体积分数及残留奥氏体的碳含量,有助于提高材料的强塑积。
2010年02期 v.31;No.116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5K] [下载次数:47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王金龙;王福明;李长荣;张炯明;
应用元胞自动机-有限元模型(CAFE),模拟了不同碳、磷含量对易切削钢9SMn28凝固组织的影响,并通过热力学计算分析结果,优化了钢中的碳、磷含量。模拟结果表明,C含量在0.09 wt%~0.16 wt%时,随C的增加,柱状晶随之而减小;C含量从0.09 wt%增加到0.15 wt%时,晶粒逐渐细化。P含量在0.02 wt%~0.10 wt%时,随P的增加,晶粒逐渐细化。同时,对C、P模拟结果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与模拟结果吻合较好。因此,易切削钢9SMn28的C与P含量应该分别取0.15 wt%及0.10wt%,可以有效地改善9SMn28的凝固组织。
2010年02期 v.31;No.116 60-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1K] [下载次数:29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 ] - 王学;潘乾刚;陈方玉;陶永顺;彭芳芳;
对650℃,100 MPa条件下蠕变1546.5 h的P92钢试样进行了组织热损伤及应变损伤观察,分析了蠕变孔洞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分布于板条间的M23C6相的粗化不明显,保持较高的数量密度,晶界上粗大的M23C6相大部分消失,导致其体积分数明显减少。在晶界上析出密集分布的的Laves相,平均等效直径为320 nm,体积分数约为2.6%。在晶界上形成了单个分布的蠕变孔洞,蠕变孔洞的形成与晶界上析出Laves相密切相关。由于Laves相分布于晶界,其沉淀强化作用不大,使基体合金元素贫化,促进蠕变孔洞的形成而降低P92的蠕变断裂强度。要进一步提高新型马氏体热强钢蠕变性能的关键是抑制Laves相在晶界的析出。
2010年02期 v.31;No.116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0K] [下载次数:911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3 ] - 赵志毅;王志斌;申惠芳;王立新;薛润东;于路强;
对00Cr12N iNbTi铁素体不锈钢进行加热、粗轧、精轧及卷取过程的模拟实验,应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化学相分析及热模拟等方法对试样中析出物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加热到1140℃,保温0、45和90 m in后,粒子主要为TiN,Ti的固溶率为66.3%,N的固溶率为1.3%;从粗轧到精轧,微米级的小颗粒减少,大颗粒增多,颗粒平均尺寸由1.8μm增大到3.2μm,有聚集长大现象;在热轧过程中微米级粒子形貌为方形或球形,基本保持稳定;纳米级的(Nb,Ti)C颗粒在精轧阶段开始析出,卷取保温及缓冷至室温过程中大量析出,多分布于晶界及晶内处,在较高温度下卷取会析出较多的纳米级(Nb,Ti)C颗粒。
2010年02期 v.31;No.116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8K]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刘振伟;朱超;
人工时效前的室温停留,会对7475铝合金的人工时效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电导率的测量,说明自然时效时由于GP区的弥散析出,导致样品的电导率持续下降;长时间室温停留后再进行人工时效时,由于GP区的形成,夺取一部分空位,使溶质原子扩散的驱动力减小,析出反应的表观激活能变大,电导率始终低于淬火后直接进行人工时效的样品。通过JMAK方程处理了所得数据,计算出重要的时效动力学参数tC和n,并说明了各自的影响因素。
2010年02期 v.31;No.116 75-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282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3 ] - 陈小明;宋仁国;李红霞;任建平;张宇;
采用硬度测试、拉伸力学性能测试、XRD衍射物相分析以及α(A l)基体点阵常数的测量等方法对7075铝合金超长时间时效行为、力学性能、应力腐蚀(SCC)敏感性及组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7075铝合金的硬度及强度都具有时效双峰特征。两个时效峰的硬度和强度相差不多,但对应第二峰时效的合金具有高强度低SCC敏感性等优异性能。第二峰强化相主要是充分析出的η′相(MgZn2)。
2010年02期 v.31;No.116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875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3 ] - 纪艳丽;郭富安;潘琰峰;钟皓;
通过TEM及拉伸性能试验研究了较宽的预时效工艺参数(80~200℃,2~30 m in)下,A l-Mg-S i-Cu合金的组织及性能演变规律。研究表明:实验合金在80~200℃进行预时效处理,能够抑制自然时效的不利影响。在80℃×(2~30 m in)进行预时效后,材料烘烤硬化效应提高有限;在120~160℃预时效5~10 m in后,材料的烘烤硬化效应得到较大的提高,且材料烤漆前的屈服强度较低,有利于冲压成形;在更高的温度如200℃进行预时效时,材料烤漆前屈服强度过高,但此时材料的烘烤硬化效应提高尤为显著。T4P下GP区的尺寸对材料烘烤硬化效应的提高至关重要。
2010年02期 v.31;No.116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4K] [下载次数:349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 ] - 范学义;董允;林晓娉;王铁宝;李丹;万志永;李娅珍;
通过重熔试验研究Al-5Ti-1B和Al-10Sr中间合金在A356熔体中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A356合金经熔体处理后流动性较母材提高17.36%,T6处理后α-Al枝晶细化,二次枝晶间距仅为16.8μm,共晶硅圆整,抗拉强度达269 MPa、屈服强度203MPa、伸长率12.5%、硬度92 HBW。伴随重熔,细化变质效果逐渐衰退,熔体质量下降,以致力学性能和流动性下降。试验发现固溶后快淬可减小变质衰退带来的影响。
2010年02期 v.31;No.116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6K] [下载次数:296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4 ] - 孟刚;李伯龙;黄晖;李红梅;聂祚仁;
在Gleeble 1500D热模拟仪上进行热压缩实验,研究Al-4.7Mg-0.7Mn-0.1Zr-0.4Er合金高温变形行为,变形温度为300~500℃,变形速率为0.001~10 s-1,变形后总应变量为0.7。变形温度高于400℃时,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呈现稳态流变,在其他温度下变形真应力-真应变曲线表现为加工硬化。根据动态材料模型建立合金的加工图,在400~500℃和0.001~0.1 s-1变形时加工图上出现一个发生动态回复的峰区,相应的变形激活能为176 kJ/mol,大于纯铝的自扩散激活能,表明合金在该区域变形的机制是位错的交滑移。变形失稳区的组织特征是局部变形。
2010年02期 v.31;No.116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0K] [下载次数:293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3 ] - 林晓娉;董允;孙旭光;王铁宝;
利用SEM、X射线衍射等手段研究了微量元素Ce和Sb及时效处理对Mg-Al-Zn系铸造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e和Sb元素显著地细化了试验合金铸态组织,改善β相形貌及分布,并形成呈粒状弥散分布Mg3Sb2、Al11Ce3、CeCu6的新相;Mg-10Zn-2Al-1Cu+0.5%(Ce+Sb)试验合金的时效沉淀过程中弥散析出粒状、杆状析出相(Mg32(Al,Zn)49、Mg32Al47Cu7、Mg3Zn2、Mg3Sb2、CeCu6等),且其析出相的形成、析出速度和长大速度等都远远小于AZ91D合金,显示较好的时效强化效应。
2010年02期 v.31;No.116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3K] [下载次数:347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 ] - 刘劲松;竺晓华;张士宏;郑黎;宋广胜;王忠堂;
采用单向轧制和交叉轧制工艺分别进行了AZ31镁合金板材轧制实验,分析了轧制板材经退火处理后的组织与力学性能。结果表明:采用单向轧制工艺,当板材最终变形量相等时,经退火处理后的板材大压下量比小压下量得到的微观组织更为细小;交叉轧制得到轧制板材可以缓解镁合金轧制板材在室温下的各向异性,其微观组织较单向轧制均匀,具有更好的冲压成形性能;交叉轧制和单向轧制两种工艺得到的板材微观组织细化效果相似。
2010年02期 v.31;No.116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4K] [下载次数:916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3 ]
- 刘洪喜;蒋业华;周荣;汤宝寅;
用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与沉积(PIIID)复合强化新技术在AISI440C不锈钢表面制备了类金刚石(DLC)碳膜。膜层表面的原子力显微镜(AFM)形貌显示出DLC膜结构致密均匀。Raman光谱分析结果表明,制备的DLC主要是由金刚石键(sp3)和石墨键(sp2)组成的混合无定形碳膜,且sp3键含量大于10%。以纯石墨棒做阴极,C2H2为工作气体条件下合成的DLC薄膜中,sp3键含量总体上较单纯用石墨作阴极而无工作气体条件下合成的DLC薄膜中sp3键含量高。与基体相比,薄膜试样的显微硬度和摩擦磨损性能均得到了较大改善,最大硬度提高88.7%,磨损寿命延长超过4倍。
2010年02期 v.31;No.116 108-112+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299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汪蕾;董师润;尤建飞;喻利花;李学梅;许俊华;
采用非平衡反应磁控溅射的方法在Si(100)基片上沉积Ti(C,N)复合膜和不同调制周期、调制比的TiN/Ti(C,N)纳米多层薄膜。薄膜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显微硬度计进行表征。结果表明,Ti(C,N)复合膜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与掺入C的含量有关;TiN/Ti(C,N)纳米多层膜的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能与调制周期和调制比有关,其显微硬度在一定的调制周期和调制比范围内出现了超硬现象。Ti(C,N)、TiN/Ti(C,N)均为δ-NaCl面心立方结构;Ti(C,N)复合膜显微硬度提高是因为固溶强化,TiN/Ti(C,N)纳米多层膜硬度的提高主要是共格外延生长在界面处产生的交变应力场。
2010年02期 v.31;No.116 11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443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3 ] - 薛文斌;金乾;朱庆振;华铭;
采用交流微弧氧化方法在一种锆合金表面制备出保护性陶瓷膜。采用SEM、EDS、XRD分析了陶瓷膜的表面形貌、截面组织、成分和相组成,并测量了微弧氧化前后锆合金的极化曲线,以评估陶瓷膜的电化学腐蚀特性。结果表明,膜层较为致密,并与锆合金结合良好。陶瓷膜由m-ZrO2、t-ZrO2、S iO2相所组成,其中S iO2相主要分布在外层膜里。微弧氧化处理后,锆合金的腐蚀电位上升,腐蚀电流密度下降,它的抗腐蚀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2010年02期 v.31;No.116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下载次数:913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3 ] - 梁戈;张亚娟;林敏;
利用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研究了三种膜厚(10μm、15μm、20μm)的微弧氧化处理LD10铝合金的疲劳性能;采用SEM观察微弧氧化试样的表面、截面以及断口形貌;利用XRD分析微弧氧化试样的表面相组成和表面残余应力。结果表明:微弧氧化膜层由AlSi0.5O2.5非晶相组成,膜层中的微裂纹起源于放电通道(微孔),终止在通道附近区域;膜层附近基体中存在残余拉应力,促使疲劳裂纹在此形成和扩展,导致10μm、15μm、20μm三种膜厚的微弧氧化处理铝合金的疲劳寿命分别下降了63%、75%和65%,疲劳极限分别下降了9.5%、7.9%和9.9%。
2010年02期 v.31;No.116 12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1K] [下载次数:339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3 ] - 田宗军;王东生;沈理达;刘志东;黄因慧;
采用等离子喷涂和激光重熔复合工艺在TiA l合金表面制备了纳米A l2O3-13wt%TiO2复合陶瓷涂层。为了使重熔后的陶瓷涂层保留一定的纳米结构组织,采用相对较低的激光功率和能量密度进行重熔。用扫描电镜(SEM)和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了涂层形貌、微观结构和相组成。结果表明,等离子喷涂纳米陶瓷涂层由纳米颗粒完全熔化区和部分熔化区两部分组成,具有等离子喷涂态的典型层状结构;由于受到激光功率、能量密度、陶瓷材料热物性参数和涂层厚度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重熔后陶瓷涂层出现了明显的分层结构特征;依据组织形态的不同,可将其大致分为:重熔区、烧结区和残余等离子喷涂区。重熔区由致密细小的等轴晶组成,并且保留了部分来源于原等离子喷涂部分熔化区的残留纳米粒子。由于等离子喷涂过程中涂层沉积时的快速凝固作用,涂层以亚稳相-γA l2O3为主,经过激光重熔处理后,-γA l2O3又重新转变为稳定相-αA l2O3。
2010年02期 v.31;No.116 128-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5K] [下载次数:334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3 ] - 赵霞;徐家文;刘爱莲;
将球墨铸铁在780℃热浸镀铝后进行氩弧重熔处理,利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对热浸镀铝层和氩弧重熔层组织进行观察,测定了氩弧重熔前后试件截面的显微硬度。结果表明:球墨铸铁热浸镀铝后,镀层由富铝层及扩散层构成,富铝层包含降温形成的针状FeAl3相,扩散层由FeAl3、Fe2Al5相组成,扩散层形状呈柱状延伸到基体中。热浸镀铝层经氩弧重熔处理后,试件由重熔层和过渡层及基体构成。重熔层由Al、Fe、C和FeAl3相组成,过渡层组织为马氏体+残留奥氏体+少量球状石墨。氩弧重熔处理能明显提高热浸镀铝层的显微硬度。重熔层硬度值可达900 HV,在过渡层硬度下降缓慢,直至基体。
2010年02期 v.31;No.116 13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6K] [下载次数:173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 ] - 张金旺;侯利锋;许并社;
采用化学镀方法在AZ91D压铸镁合金表面获得N i-P镀层,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温度对镀层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镍层中P含量为6.22 wt%,镀层组织为非晶+少量纳米晶组织。随热处理温度升高原始镀层中的非晶组织中先形成镍纳米晶,然后纳米晶镍伴随晶化过程进行迅速长大,并在镍基体上析出N i12P5和N i3P相。镀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在350℃附近达最大结合强度为3.7 MPa,镀层硬度在400℃附近达最大值为825 HV;盐雾腐蚀实验表明镀层耐腐蚀性能良好,连续盐雾8 h未出现腐蚀斑点。经过不同的热处理,镀层的耐蚀性随着热处理温度的提高而下降。
2010年02期 v.31;No.116 13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下载次数:33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 ] - 周月波;赵国刚;张海军;
采用复合电镀技术,通过向普通电镀溶液中分别加入平均粒度为40 nm和1~5μm的Cr粉的方法在Ni基材上制备了一种金属Ni基纳米Cr粒子弥散的Ni-Cr纳米复合镀层和一种微米Cr粒子弥散的Ni-Cr复合镀层。混合盐(75 wt%Na2SO4+25wt%NaCl)750℃热腐蚀行为结果表明:与微米Cr粒子弥散的Ni-12.4 wt%Cr复合镀层相比,Ni-11wt%Cr纳米复合镀层表现出更好的耐腐蚀性能。SEM/EDAX、XRD和TEM分析表明,在相同的Cr颗粒含量条件下,Cr颗粒尺寸的降低提高了Ni-Cr复合镀层的抗腐蚀性能,这是因为Cr颗粒尺寸的降低和基体Ni晶粒的细化增加了单位面积内的Cr2O3形核率,缩短不同Cr2O3核间的距离,与此同时基体Ni晶粒的细化有利于保护性氧化物形成元素Cr沿晶界向腐蚀前沿的快速扩散,从而加速了保护性Cr2O3膜的快速形成。
2010年02期 v.31;No.116 141-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1K] [下载次数:184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3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