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琪琪;凤仪;查海波;张学斌;王娟;
对原始粗片状石墨进行了球磨实验和相应的粒度分析以及粉末形貌观察,研究了球磨石墨取代原始石墨加入银基复合材料中对材料的烧结膨胀率、密度和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球磨石墨初期,细化效果显著,当石墨粒度降到一定值时球磨细化很难继续进行,这是由石墨的晶体结构决定的;用球磨后的细石墨代替原始石墨,降低了材料的烧结膨胀率,提高了银基复合材料的密度和硬度。石墨含量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分析表明,随着石墨含量的提高,烧结膨胀率增加,密度和硬度明显降低。
2007年05期 No.101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7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 ] - 孙维民;郑卓;徐东年;刘正;董星龙;
在CH4+H2+Ar的混合气氛下,用电弧放电法蒸发纯Ni制备了Ni纳米粉体,并对粉体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CH4+H2+Ar的混合气氛下制备的粉体形貌接近类球形,平均粒度20nm,粒子具有核壳结构,核为Ni,壳为3 nm左右的碳膜。在CH4+H2+Ar气氛下制备的粉体抗氧化性比在H2+Ar气氛下制备的强,饱和磁化强度比在纯CH4气氛下制备的大。
2007年05期 No.101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2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汪峰涛;吴玉程;王涂根;王文芳;
采用粉末冶金方法,以SiC、SiO2、Al2O3和AlN等纳米颗粒为增强相,制备出Cu/SiC、Cu/SiO2、Cu/Al2O3和Cu/AlN等铜基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了各增强相的含量对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比较了不同纳米颗粒对铜基复合材料的增强效果。结果表明,Cu基纳米复合材料随增强相质量分数的增加,密度降低,电阻率略有升高,强度和硬度先升高后降低;退火温度曲线表明,复合材料的软化温度都达到700℃以上,远高于纯铜的软化温度(150℃),大大提高了材料的热稳定性;通过比较得知,在质量分数相同时,所采用的各增强相纳米颗粒对铜基体的增强效果相近。
2007年05期 No.101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643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3 ] - 程南璞;曾苏民;李萍;李春红;陈志谦;
采用四因素多水平组合热处理试验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粉末冶金制备的12%SiCP/6066Al(体积分数)复合材料的热处理工艺参数与硬度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与基体合金相比具有峰值提前效应;热处理工艺参数主效应由强到弱依次为时效时间、固溶温度、时效温度、固溶时间;时效时间与时效温度一级交互作用也较重要,其他一级、二级和三级交互作用较小。12%SiCP/6066Al复合材料的优化热处理工艺参数为530℃固溶90min,水淬170℃时效6h。
2007年05期 No.101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94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3 ] - 朱流;郦剑;李军;姚继鹏;
热压烧结化学镀法获得的Al2O3-Co+TiC-Co复合粉体制备超韧Al2O3-TiC-Co复合陶瓷。探讨了烧结温度、烧结气氛和分级保温时间对复合陶瓷微观形貌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烧结温度为1550℃、真空保护并在750℃和1200℃各保温10 min制备的复合陶瓷力学性能最佳。采用最佳烧结工艺制备的Al2O3-TiC-8%Co复合陶瓷的平均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分别达到782MPa和8.0 MPa.m1/2。
2007年05期 No.101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331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 ] - 胡勇;寇生中;丁雨田;许广济;
采用示差扫描量热(DSC)分析方法,研究了预退火处理对Cu50Zr42Al8块状非晶合金的玻璃转变温度Tg、起始晶化温度Tx、以及玻璃转变过程中的比热容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Cu50Zr42Al8块状非晶合金在2~64h的预退火处理下,其焓弛豫峰的变化趋势与玻璃转变过程中的比热变化ΔCp,g和玻璃转变温度Tg的变化一致,都是随预退火时间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而其起始晶化温度Tx随着预退火时间的延长而减小。基于有序原子团簇引起微观结构变化,利用结构弛豫理论讨论了预退火时间影响玻璃转变和晶化过程的机理。
2007年05期 No.101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K] [下载次数:18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 ] - 尹静静;李云凯;李玉秋;王雅慧;
采用羰基镍法制备了镍包锰复合粉末,应用粉末冶金制得Ni-Mn合金,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工艺下Ni-Mn合金的组织结构和动态压缩性能;结果表明:淬火得到的固溶体组织具有较高的动态压缩强度,退火得到的类似于珠光体的层片状组织动态压缩强度较差。利用固体与分子经验电子理论(EET)分析了成分对动态压缩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Ni含量增加,动态压缩强度提高。
2007年05期 No.101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11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赵培仲;王源升;朱金华;花兴艳;文庆珍;
对均匀温度场中制得的聚氨酯脲弹性体在梯度温度场中进行梯度热处理,控制不同的温度梯度和处理时间,得到一系列试样。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试样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梯度热处理试样的结构呈现梯度变化的趋势。在试样内部从高温到低温端微相分离程度逐渐降低。并且热处理的温度梯度越大或时间越长,相分离的梯度也越大。拉伸测试表明,热处理提高了试样的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却有所下降。
2007年05期 No.101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下载次数:195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 ]
- 惠卫军;聂义宏;付书红;董瀚;翁宇庆;
采用旋转弯曲疲劳和疲劳裂纹扩展实验研究一种新型Cr-Mo-V系高强度钢在不同回火温度下的疲劳破坏行为。结果表明,Cr-Mo-V系高强度钢的旋转弯曲疲劳极限σ-1与抗拉强度Rm的比值σ-1/Rm随回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在相同的强度水平下,实验钢的疲劳极限高于商业42CrMo钢。对疲劳断口裂纹源的分析表明,实验钢的疲劳裂纹主要起源于钢中的非金属夹杂物。采用C-T试样测定疲劳裂纹扩展速率的实验结果表明,Cr-Mo-V系高强度钢疲劳裂纹扩展第二阶段的扩展速率随回火温度升高而有所降低。在1500 MPa强度水平下,实验钢的疲劳裂纹扩展速率低于42CrMo钢。
2007年05期 No.101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408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3 ] - 王六定;朱明;陈景东;施易军;陈国栋;
对系列低碳、超高强度贝氏体钢(LCUHSBS),通过有效地控制相变温度、冷却速率与回火参数,贝氏体铁素体(BF)含碳量增加、组织细化、碳化物消除以及存在高稳定性、高体积分数的膜状残余奥氏体(AR)。利用AFM、SEM等分析并测试了贝氏体钢的显微组织与晶粒尺寸,结果表明,板条束内含有若干大致平行的BF板条,而每一板条由许多切变单元组成;切变单元进一步又分成大量超细亚结构,其直径约为18nm。如此细化的显微组织确保了贝氏体钢在超高强度条件下,冲击吸收能成倍提高。
2007年05期 No.101 4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K] [下载次数:491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3 ] - 李龙;丁桦;杜林秀;宋红梅;张丕军;
对一种低碳钢进行了控轧控冷实验,获得了具有铁素体和贝氏体的复相组织。通过室温静态拉伸实验、光学显微镜等手段对复相钢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在拉伸速度恒定条件下的硬化行为。并利用Crussard-Jaoult分析方法对应力应变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具有铁素体和贝氏体组织的低碳钢具有较高的强度和较高的初始加工硬化指数,应变硬化指数随着真应变的提高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应变硬化速率随应变的升高呈下降的趋势。均匀分布的贝氏体有助于提高实验钢的应变硬化能力。
2007年05期 No.101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1178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3 ] - 王安东;刘国权;杨才福;向嵩;韩庆礼;
研究了C含量0.26wt%~0.42wt%及N含量0.0041wt%~0.021wt%变化对中低碳V-N-Ti微合金非调质钢锻态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C、N含量对V-N-Ti微合金非调质钢锻态组织中先共析铁素体的数量及分布存在显著影响。钢中的N含量一定,C含量约为0.33wt%时,组织中形成的晶内铁素体数量最多、组织最细小均匀;钢中的C含量一定,锻态组织中先共析铁素体的数量随着N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N含量对先共析铁素体数量的影响要远小于C含量的影响。采用基于经典形核和长大理论模型计算所得析出动力学结果很好地解释了上述现象。
2007年05期 No.101 51-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373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3 ] - 周磊磊;林大为;周灿栋;王成全;宋洪伟;
利用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原位观察不同升温速率下双相不锈钢中奥氏体(γ)向高温铁素体(δ)转变的全过程。结果表明,γ→δ相变存在两种转变机制:即形核-长大机制和相界迁移机制。在升温速率较高的情况下相变以形核-长大为主,在升温速率较低的情况下以相界迁移为主,多数情况下两种转变机制共存。利用固态相变形核理论分析了不同相变机制产生的原因,并通过扩散控制长大理论对δ的长大速度及其影响因素做出探讨。
2007年05期 No.101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527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3 ] - 林成新;王桂新;王金刚;
用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观察以及应变疲劳试验研究表明,Fe-Mn-Si形状记忆合金在承受正负交变应力作用时,可相应地发生应力诱发γε马氏体相变及其逆相变。Fe-Mn-Si形状记忆合金循环变形过程中的应力诱发γε马氏体相变及其逆相变能降低应力集中,抑制塑性滑移变形,减少疲劳裂纹的形成和扩展,使合金具有较高的应变疲劳强度。其弯曲疲劳断口类呈脆性断裂。Fe-17Mn-5Si-10Cr-5Ni试验合金在应变幅值为±1.5%下的应变疲劳寿命达1300次,是U71Mn轨钢和1Cr18Ni9Ti不锈钢的10倍左右。
2007年05期 No.101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K] [下载次数:276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 ] - 黄姝珂;李宁;文玉华;丁胜;莫华强;李聪;
采用等径角挤压(ECAP)工艺改变Fe-18.39Mn合金的ε马氏体片形态,进而研究其对合金阻尼性能的影响。在微机控制电液伺服万能实验机上利用自制模具进行ECAP实验,采用倒扭摆测试合金阻尼性能,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观组织。结果表明:Fe-18.39Mn合金在300℃进行ECAP后,由于高密度位错的钉扎,阻尼性能丧失;经过600℃退火,没有改变其ECAP后的组织,阻尼性能仍然很低;而在高于700℃的温度退火处理能大量消除高密度位错,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ε马氏体片的形态,使ε马氏体片细化,交叉程度降低,进而阻尼性能较未ECAP时得到提高。
2007年05期 No.101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5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续伟霞;郑为为;石俊亮;孙祖庆;张艳;
用膨胀法结合金相法,在gleeble1500热模拟机上测定了新型耐候钢0.14C-1.43Mn-0.69Si-0.79Al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结果表明,CCT曲线上珠光体和贝氏体的转变区分开,且在珠光体和贝氏体转变区域之间不存在奥氏体亚稳区。冷却速度小于1℃/s,转变产物为铁素体和珠光体;冷却速度为1℃/s,开始出现少量粒状贝氏体;随冷却速度的增大,铁素体和珠光体含量逐渐降低,贝氏体含量逐渐增多;冷速在5~30℃/s范围内,转变产物主要为铁素体和贝氏体;冷速大于30℃/s,马氏体开始出现;冷速达到80℃/s时,贝氏体消失,转变产物为马氏体;水淬的组织全部为马氏体。奥氏体区变形使铁素体转变区向左上方移动,贝氏体转变区向左下方移动。
2007年05期 No.101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535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3 ] - 薛钢;杨澍;
对经不同规范火工处理的热轧铜沉淀强化钢进行了拉伸和冲击试验,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火工处理前后钢板的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峰值温度为850℃、不同冷却方式和处理次数的火工处理均使钢的强度降低、冲击韧性提高,且强韧性的变化幅度随着冷却速度的降低、处理次数的增多而增大;微观结构分析表明在火工处理过程中,α-Fe基体发生回复与再结晶,同时ε-Cu析出颗粒发生粗化,导致强度下降,韧性提高。
2007年05期 No.101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12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吕亚平;毛卫民;何业东;杨宏;
纯度99.988%的铝箔在300,400和500℃分别进行0.5,1和2h真空退火,然后利用电容法,间接测出退火箔的氧化膜厚度。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部分退火箔的腐蚀形貌,测出相应的比电容。结果表明,在400℃退火时,铝箔的氧化膜厚度最小,300℃居中,500℃最大。在300℃退火时,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铝箔的氧化膜厚度减小;而在400℃和500℃退火时,氧化膜厚度增大。500℃退火的铝箔,表面微量元素的分布接近于平衡状态,分布较均匀,铝箔表面腐蚀孔坑较细小,蚀坑密度大,比电容较高。而低温退火的箔样,微量元素偏聚在铝箔表面的位错露头附近,使铝箔表面出现大量的腐蚀孔坑,降低了比电容。
2007年05期 No.101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283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3 ] - 党朋;许晓嫦;刘志义;于文斌;宁爱林;曾苏民;
利用透射电镜(TEM)研究了等径角挤压(ECAP)和多向压缩(MAC)两种强塑性变形方式对Al-Cu合金中θ′相变形过程中演变。结果表明,随着应变量的增加,析出相先是与基体失去位向关系,随后破碎、回溶。在相同应变量下,MAC变形使析出相回溶的速度明显高于ECAP变形。应变引起析出相回溶受界面反应型回溶机理和界面弯曲效应机理共同作用。
2007年05期 No.101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319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3 ] - 李军文;贾征;付莹;桃野正;田汤善章;
为了研究超声波对金属熔体凝固过程中的影响,使用Al-5%Si合金进行了实验。在实验中采用几种不同的方法处理金属熔体:不添加除气剂、只添加除气剂、既添加除气剂又进行超声波处理。利用克劳修斯-克拉柏龙方程分析了超声波细化金属铸锭凝固组织的机理。结果表明,除气剂的添加与否对Al-5%Si合金铸锭组织的细化没有影响,铸锭由粗大的柱状晶组织构成;采用合适的超声波处理时间,Al-5%Si合金铸锭的等轴晶获得率大幅度提高,可使整个铸锭组织变为细化的等轴晶组织;超声波振动时间过长将导致铸锭内气孔的增加;根据克劳修斯-克拉柏龙方程,某一强度的超声波引起的压力冲击波作用,导致液相转变为固相,引起了超声波的细晶作用。
2007年05期 No.101 86-8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305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3 ] - 程永奇;陈振华;夏伟军;
通过显微组织分析和力学性能测试对退火处理后等径角轧制AZ31镁合金板材进行了研究,在试验条件下,退火处理后板材中原有的非基面晶粒取向未发生明显改变;随着退火时间的延长,退火温度的升高,晶粒逐渐趋于均匀、等轴化并发生长大,孪晶消失,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逐渐降低,断裂伸长率明显提高,各向异性减弱。这表明,孪晶的存在及晶粒粗化导致板材的塑性降低,而非基面晶粒取向和均匀等轴化的晶粒组织则有利于其塑性的提高,明显的屈服现象、低的屈服强度和大的应变硬化现象可归因于板材内(0002)基面晶粒取向的减弱。
2007年05期 No.101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K] [下载次数:332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3 ] - 徐春杰;郭学锋;刘礼;张忠明;
将快速凝固Mg92.5Zn6.4Y1.1合金薄带在330℃往复挤压2道次和4道次,然后再正挤压制成10mm的棒材。用OM、TEM、XRD及DTA研究了往复挤压对材料微观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往复挤压有利于合金薄带的焊合,获得高致密度的棒材。往复挤压2道次,棒材相组成为α-Mg和Mg3YZn6准晶(I);4道次相组成为α-Mg和原始的I相以及析出的I相和MgZn。往复挤压道次增加,I相得到细化,并有纳米相脱溶析出。
2007年05期 No.101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208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3 ] - 程建奕;李周;唐宁;曹建国;赵学龙;
通过对Cu-Zn-Sn-Al-Ni-B-Mn-Sb-0.05RE和Cu-Zn-Sn-Al-Ni-B-Mn-Sb-0.1RE锡黄铜分别在NaCl(3.5%)溶液和NaCl(3.5%)+NH4Cl(0.5mol/L)溶液中的腐蚀速率测定、腐蚀产物层SEM观察和XRD分析以及X射线能谱分析,研究了含稀土锡黄铜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含稀土的锡黄铜在NaCl(3.5%)溶液中腐蚀后,腐蚀产物层薄而均匀,与基体之间的结合较好。稀土、硼等元素的添加可以明显改善锡黄铜耐Cl-腐蚀性能;在NaCl(3.5%)+NH4Cl(0.5mol/L)溶液中发生了明显的沿晶腐蚀。同时,随稀土含量的增加,锡黄铜在含NH4+的人工海水介质中的耐腐蚀性能有所提高。
2007年05期 No.101 101-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285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3 ] - 黄道远;易丹青;刘会群;蔡志刚;刘瑞;李荐;
研究了温度对3555和471硬质合金抗弯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3555和471硬质合金的抗弯强度在室温至300℃的范围内基本保持不变,在300~400℃开始下降,在400~500℃范围内剧烈下降,在500~600℃范围内下降变缓,在600~700℃时,抗弯强度值出现一个平台,比室温时强度降低30%左右。这是由于高温下合金的软化,hcpγ→fccγ相变,W、C在粘结相中的固溶以及热应力共同作用的结果。3540和3475合金高温下断面的粗糙度降低,孔洞增多,沿晶断裂比例增加。高温下合金表面发生氧化,形成疏松的垂直于表面生长的柱状晶氧化层,3555抗氧化能力比471合金高。
2007年05期 No.101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519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3 ]
- 奚运涛;刘道新;韩栋;韩增福;
采用不同温度对AISI 420马氏体不锈钢进行离子渗氮处理。借助光学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XRD)技术分析了渗氮层的微观组织结构,利用显微硬度计测试了渗氮层的硬度分布,通过电化学极化曲线测试和盐雾腐蚀试验研究了离子渗氮AISI 420不锈钢在模拟工业环境中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AISI 420不锈钢350℃低温离子渗氮层由ε-Fe3N和N过饱和固溶体αN相组成,其化学稳定性高,加之固溶Cr元素的联合作用,明显提高了AISI 420不锈钢基材的腐蚀抗力。AISI 420钢经450℃和550℃渗氮处理,渗氮层中的αN分解成了α相和CrN,造成基体贫Cr,降低了基材的耐蚀性能。马氏体不锈钢低温离子渗氮处理不仅可以提高表面硬度,而且可以获得良好的耐蚀性能。
2007年05期 No.101 109-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879 ] |[引用频次:37 ] |[阅读次数:3 ] - 巴德玛;马世宁;孟凡军;
采用超音速微粒轰击技术在38CrSi合金钢表面制备了厚度约为25μm纳米晶层。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表面结构进行分析。纳米结构层的最表面层的晶粒尺寸约为16nm,晶粒尺寸随着距表面距离的增加而增大。利用纳米压痕仪对表面纳米结构层的力学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表面晶粒尺寸降低到纳米量级时力学性能明显改善,最表面纳米结构层的硬度是基体的2倍左右,并服从Hall-Petch关系;表面纳米结构层的弹性恢复系数明显提高;利用该方法制备的纳米晶对弹性模量的影响较小;对表面纳米化样品进行低温退火处理可使纳米结构层的性能更加稳定。分析表明表面纳米结构层力学性能的改善主要是表面晶粒细化的结果。
2007年05期 No.101 115-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255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 ] - 杜景永;张贵锋;何洋洋;李国卿;侯晓多;
采用直流脉冲电源,以甲醇有机溶液作为碳源,通过电化学沉积法在不锈钢表面制备了类金刚石碳(DLC)薄膜。用扫描电镜和拉曼光谱分析了薄膜的形貌和结构,用MTS纳米压痕仪测试DLC薄膜的硬度和Young s模量,在CERT微摩擦系统上测试了薄膜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电化学沉积含氢类金刚石碳薄膜的硬度较高(约7GPa),薄膜均匀、致密,表面粗糙度小;拉曼光谱在1332.51 cm-1处出现金刚石的特征峰;在室温干摩擦条件下,薄膜同WC钢球对摩时的摩擦系数随载荷增加而略微减小,抗磨性能则随着载荷的增加而变差,对摩时发生转移并形成转移膜,耐磨寿命缩短。
2007年05期 No.101 12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K] [下载次数:27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 ] - 崔泽琴;王文先;梁军;李青;
利用微束等离子弧对15CrMo钢表面进行熔凝处理,研究了熔凝后各区域的组织和性能。采用光学显微镜、显微硬度仪、磨损试验机、电化学腐蚀试验等方法对各区域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经微束等离子弧熔凝处理后试样剖面由熔凝区、热影响区和基体三部分组成。15CrMo基体组织为铁素体和珠光体组织,熔凝区组织为马氏体组织,热影响区晶粒大小不一,组织不均匀。熔凝区和热影响区的显微硬度和耐磨性明显高于基体,其显微硬度值约为基体的2倍。电化学试验表明经微束等离子弧表面熔凝处理后可提高试样表面的抗腐蚀性能。
2007年05期 No.101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268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3 ] - 吴玉萍;林萍华;曹明;胡俊华;
采用等离子熔覆技术在1Cr18Ni9Ti不锈钢表面制备了Ni60+TiC等离子熔覆层,采用磁致伸缩汽蚀仪对熔覆层的汽蚀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与ZG06Cr13Ni5Mo马氏体不锈钢进行了对比,为了探讨汽蚀发生发展的过程,采用SEM对汽蚀破坏进行了原位观察。结果表明:熔覆层的组织由TiC、γ-Ni固溶体及γ-Ni固溶体与硼化物的共晶体组成,这种复合熔覆层具有高的硬度(800 HV0.2),抗汽蚀性明显优于ZG06Cr13Ni5Mo钢。两者的汽蚀形貌相似,均具有"扁形形貌";Ni60+TiC等离子熔覆层的汽蚀破坏首先从γ-Ni基体与TiC陶瓷颗粒的界面开始,同时γ-Ni基体产生塑性变形、裂纹、碎裂,当其不再包覆TiC陶瓷颗粒时,TiC颗粒脱落;ZG06Cr13Ni5Mo马氏体不锈钢的汽蚀破坏起始于马氏体板条界。
2007年05期 No.101 128-133+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262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2 ] - 刘均波;王立梅;李惠琪;于洪爱;
采用等离子束表面冶金技术,以纯铝为基材,纯铜粉末为冶金原料,在铝表面制得了冶金结合良好的Al2Cu和α-Al复合涂层。涂层组织具有快速凝固组织特征,涂层底部为逆热流方向长大的粗大枝晶,上部为细小枝晶和大胞晶均匀分布。涂层最高硬度为260HV,较铝基材的硬度(74.5HV)有显著提高,在油润滑滚动磨损试验条件下纯铝的磨损量是涂层的6~10倍,说明涂层具有优异的耐磨性和载荷特性。
2007年05期 No.101 134-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3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孙荣禄;雷贻文;唐英;王云山;杨洗陈;
采用CO2激光器在ZL102合金表面熔覆SiCp-Al基复合涂层,利用SEM和XRD等分析了激光熔覆层的微观组织,测试了激光熔覆层的硬度和磨损性能。结果表明,激光熔覆层表层呈过共晶组织形态,由针状Si、α-Al+Si共晶和少量的SiC颗粒组成,底层呈亚共晶组织形态,由α-Al树枝晶,α-Al+Si共晶和SiC颗粒组成。激光熔覆层与基材结合区组织为定向生长的树枝晶,且与基材呈联生结晶特征。激光熔覆层的硬度在220~280HV之间,显著提高了ZL102合金的耐磨性能。
2007年05期 No.101 138-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263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3 ] - 曾凯;陈泽民;廖丕博;詹肇麟;肖正明;
利用液压机和简易模具直接将硬质合金粉末(25%Fe+15%Co+60%WC)压制在碳钢基体上;采用大功率CO2激光器对预置层进行扫描,在一定工艺参数下得到了表面较为平整、无裂纹、与基体形成良好冶金结合的涂层;利用扫描电镜和显微硬度计对涂层进行成分、形貌和显微硬度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对较软的涂层基体上分布着高硬度的条状碳化物及少量的鱼骨状共晶体。涂层的平均硬度达到56HRC。
2007年05期 No.101 142-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61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周建新;徐宏;张莉;刘京雷;戚学贵;
为了减缓乙烯裂解炉管内表面的结焦,采用常压化学气相沉积方法,以二甲基二硫(DMDS)和正硅酸乙酯(TEOS)为先驱体,在预氧化的HP40合金试样上制备了SiO2/S复合涂层。分析了沉积温度、气体流速和沉积时间对涂层沉积速率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XPS和Raman光谱分别对涂层的形貌、成分和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预氧化试样与涂层的结合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涂层主要由三节环Si-O-Si结构和Si-O-S结构组成,预氧化的试样涂层沉积速率是未氧化试样的2~3倍,试样氧化后涂层的抗热冲击性能和结合强度得到了提高。
2007年05期 No.101 146-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9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