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主 编:周 玉
副主编:吴玉程 闫牧夫
顾剑锋 刘永长  付海峰
编辑出版:《材料热处理学报》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清路18号
邮编:100083
电话:010-62914115,82415080
传真:010-62914115
E-mail:clrcl@vip.163.com
刊 号:ISSN 1009-6264
 CN 11-4545/TG
CODEN:CRXAAK
发行:北京报刊发行局
邮发代号:82-591
定价:60元/册
全年:720元 

  • 高NiFe比W-Ni-Fe系重合金预应变时效研究

    张守全,黄继华,李荣华,张建纲,殷声

    研究预应变时效高NiFe比(91)钨合金的性能及粘结相中β相的沉淀行为。结果表明,随时效时间增加,预变形钨合金的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均显著提高,在800℃24h达到峰值。预变形高NiFe比钨合金的时效强化由粘结相中β相的弥散沉淀引起,预变形可以促进高NiFe比钨合金粘结相中β相的时效沉淀,使合金进一步强韧化。预变形高NiFe比(91)钨合金粘结相在预应变时效过程中的性能(硬度)变化存在两种机制,一种是回复引起的软化机制,另一种是细小弥散的β相沉淀引起的硬化机制,粘结相和合金整体的性能(硬度)变化是两种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

    2005年05期 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7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 ]
  • 纳米多孔TiO2膜的晶化处理及其热稳定性研究

    陶海军,陶杰,王玲,王炜

    通过恒压阳极氧化法在HF酸和CrO3的混合电解液中,在纯钛TA1和钛合金TC4表面分别制备了纳米多孔无定型TiO2膜。研究了TA1和TC4表面无定型TiO2膜在空气中热处理的组织转变过程。TA1试样表面的纳米多孔TiO2膜在250℃左右出现锐钛矿相,480℃左右出现金红石相,在600℃左右锐钛矿相向金红石相的转变基本完成,孔结构在600℃左右基本消失;TC4试样表面的纳米多孔TiO2膜在310℃左右出现锐钛矿相,600℃左右出现金红石相,在680℃左右锐钛相向金红石相的转变基本完成,孔结构在700℃左右基本消失。TC4试样表面的氧化膜所含合金元素Al和V,对上述结晶转变温度和孔结构存在的最高温度的差别存在重要影响。

    2005年05期 5-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263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 ]
  • 纳米Al2O3pCu复合材料的再结晶微观结构分析

    田保红,刘平,宋克兴,刘勇,任凤章,李炎,董企铭

    针对传统高导电材料的抗软化温度较低的不足,研究开发了高软化温度的纳米Al2O3颗粒增强Cu基复合材料。测试了Al2O3pCu复合材料的退火温度硬度关系曲线,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和能谱仪分析了其再结晶过程的微观组织结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Al2O3pCu复合材料具有很高的再结晶软化抗力,退火温度超过900℃再结晶过程才明显进行;其晶粒直径在0.5~5μm之间,αAl2O3质点直径在10~20nm之间,且主要分布在亚晶界上;探讨了Al2O3pCu复合材料再结晶形核机制和纳米氧化铝质点对再结晶核心长大的影响。

    2005年05期 10-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89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 ]
  • 锂离子电池纳米Co3O4-PTFE复合负极材料的循环性能

    于维平,黄东,钱建才,张世超,吴寒

    采用在加温的水溶液中电沉积然后烧结方法制备锂离子电池的纳米Co3O4PTFE复合负极材料。XRD分析表明,电沉积的物质在245℃真空热处理后转变为Co3O4PTFE。SEM观察可以发现,Co3O4PTFE中的Co3O4呈现蜂窝结构,其厚度为30~50nm;PTFE则形成交联的柱状体吸附在片状Co3O4两侧,其直径为50~100nm。这种纳米Co3O4PTFE复合沉积层具有结构稳定、抗粉化的特点。充放电实验结果表明,Co3O4掺杂PTFE可明显提高负极材料的可逆比容量和循环性能,其首次放锂比容量为920.1mAh·g-1,20次循环后放锂比容量为685.6mAh·g-1;而没有掺杂PTFE的试样对应的数据分别为865.1mAh·g-1和180.4mAh·g-1。

    2005年05期 14-1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241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 ]
  • 纳米Fe2O3微粒的制备及其表征

    龚晓钟,汤皎宁,李均钦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平均尺寸为37.5nm的超细Fe2O3颗粒,由X射线衍射确认晶体结构为菱形晶系。通过透射电镜及激光散射分析,发现Fe2O3纳米颗粒在水溶液中存在软团聚,团聚体为球形,尺寸在100~200nm。Fe2O3对乙醇气体的敏感性能及Fe2O3作为气敏元件的长期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Fe2O3材料对乙醇有好的气敏性,具有长期稳定性,并加热功率增加,气氛浓度增大,Fe2O3材料的响应时间、恢复时间均缩短。

    2005年05期 18-20+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36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TiNi合金的形状记忆效应及其工程应用研究进展

    贺志荣,王芳,周敬恩

    对TiNi合金形状记忆效应(SME)的特性、影响因素和工程应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着重介绍了TiNi合金SME的特点及其工程意义,合金成分、热处理和加工工艺对SME的影响,以及TiNi合金在驱动器、连接器和紧固件制作,结构变形和开裂控制,结构振动主动控制等方面的应用,并就目前研究的不足以及该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提出了一些看法。

    2005年05期 21-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1258 ] |[引用频次:63 ] |[阅读次数:3 ]
  • 稀土对激光熔覆生物陶瓷涂层强度的影响

    邓迟,王勇,张亚平,高家诚

    测试了激光熔覆生物陶瓷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涂层抗弯、抗拉和抗压强度,并计算了弹性模量。结果表明,稀土能够提高涂层与基体的结合强度、抗弯及抗拉强度,但降低了涂层的抗压强度。稀土在激光熔覆条件下充分扩散传质弥散分布于涂层熔池内,分散的稀土颗粒促进晶体形核和成长,细化晶粒,强化涂层。激光熔覆涂层复合材料满足生理条件下的强度要求。

    2005年05期 28-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229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 ]
  • TiAl合金激光熔覆复合材料涂层的高温抗氧化性能研究

    刘秀波,王华明

    利用预涂NiCrCr3C2复合粉末对γTiAl合金(简称TiAl合金)进行激光熔覆处理,制得了以Cr7C3、TiC硬质相为耐磨增强相,以γNiCrAl镍基固溶体为基体的复合材料涂层,研究了原始TiAl合金和激光熔覆涂层的高温(1000℃)恒温氧化性能。结果表明:激光熔覆复合材料涂层在1000℃恒温氧化条件下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能,氧化层结构较连续致密,在组成上主要由Al2O3、Cr2O3和TiO2组成,原始TiAl合金的高温氧化产物表层主要由脆性疏松的TiO2组成,而亚表层则为(TiO2+αAl2O3)的混合氧化物,表现出较差的高温抗氧化性能。

    2005年05期 32-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51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3 ]
  • 纯镁在强流脉冲电子束轰击下的表面熔化和汽化行为

    邹建新,秦颖,高波,张可敏,郝胜智,王晓钢,董闯

    采用熔化和汽化两种模式对纯镁表面进行了脉冲电子束轰击处理,并在实验和理论基础上用数值方法模拟了温度场、熔化过程及汽化过程的演化。结果表明,在熔化模式下,次表层先熔化和准静态压应力共同作用导致次表层液滴喷发,形成典型的火山口形貌,并产生强的瞬间冲击热应力;在汽化模式下,沸腾在表层一定范围内同时进行,使得表面起伏不平,并产生大量小液滴,在电子束流中,这些小液滴被充上负电,并在电场力的作用下重新返回表面,从而解释了汽化后的特殊表面形貌。汽化量的计算值与实测值也符合较好。

    2005年05期 36-4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368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3 ]
  • AISI 304不锈钢渗铜后的微观组织及抗菌性能

    倪红卫,但智钢,许伯藩,王世森,熊平源,李坤珍

    以CuO+NH4Cl为渗剂对AISI304不锈钢表面进行化学渗铜处理,获得了具有优良抗菌性能的渗铜层。用扫描电镜及小掠射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渗层深度、微观组织及相组成。试验结果表明,当渗铜处理温度大于900℃后,渗铜层深度及渗层中富铜相Cu9.9Fe0.1及Cu3.8Ni的生成量快速增加。渗层中富铜相生成量越多,不锈钢的抗菌效果越佳,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AISI304不锈钢经950℃保温4h渗铜处理后得到了较深的渗铜层,铜以富铜相形式均匀分布于渗层,具有优良的抗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效果。

    2005年05期 42-4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298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3 ]
  • Zr-N薄膜颜色变化规律的研究

    罗蕴玲,孙维连,杨钰瑛

    应用中频非平衡磁控反应溅射技术沉积氮化锆薄膜,通过对ZrN薄膜颜色测量,绘制了氮分压为横坐标的L,a,b值的影响曲线和ZrN薄膜随氮分压变化的反射率曲线。发现随真空炉内氮分压的增大,ZrN薄膜的相结构发生变化,薄膜颜色由银白色→浅黄色→金黄色→深红色的颜色变化规律。比较ZrN薄膜,TiN薄膜,黄金和金合金颜色,氮分压为50%时,与纯金的色差最小。结果表明,镀膜过程中控制氩气和氮气流量的比值(ArN2)可以调节ZrN膜的颜色。氮分压有比较宽的可调节范围获得金黄色。

    2005年05期 46-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362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 ]
  • 电磁加速等离子喷涂法制备碳化硼涂层初步分析

    刘宗德 ,陈蕴博 ,刘静静 ,林涛 ,姜超

    利用自制的电磁加速等离子喷涂装置在45钢基体上制备了碳化硼涂层,运用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及X射线衍射分析对碳化硼涂层的形貌和相组成进行了定性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利用自制的电磁加速等离子喷涂装置成功地制备了碳化硼涂层,单次喷涂厚度在11~12μm。所制备的碳化硼涂层中除了含有碳化硼外,还含有B和C的一些其他相。

    2005年05期 49-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7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 ]
  • 稀土对真空熔结镍基金属陶瓷复合层成分和硬度分布的影响

    宣天鹏,霍影,闵丹

    研究了真空熔结镍基金属陶瓷复合涂层纵截面的微观组织形态、化学组成、相结构,及合金元素与显微硬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稀土(Ce+La)消除了Ni60+WC涂层中的针状相,改变了析出相的分布形态,增加了熔合带的宽度。稀土改变了涂层的化学组成,提高了Ni、Cr、Si和W的含量;降低了Fe的含量。Ni60+WC+RE涂层还析出了新的Cr3Ni5Si2相。两种Ni60+WC复合涂层显微硬度的最大值都出现在距涂层表面的0.2mm处,稀土明显地提高了复合涂层的显微硬度。

    2005年05期 52-56+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 ]
  • “国际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在山西太原胜利闭幕

    2005年05期 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k]
    [下载次数:1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42CrMo VNb细晶高强度钢的力学行为

    惠卫军,董瀚,翁宇庆

    通过快速循环热处理和改变奥氏体化温度的方法获得不同的原奥氏体晶粒尺寸,研究了晶粒尺寸特别是超细晶粒尺寸对中碳42CrMoVNb钢力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晶粒从8μm细化到4μm时,实验钢的强度提高、塑性下降,除弹性变形能外,单轴拉伸的形变强化指数、均匀塑性变形能、裂纹扩展能和总能量均有所降低;当晶粒进一步细化到2μm时,强度不再提高。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强度随晶粒细化而提高的幅度减小。晶粒细化能够明显地提高实验钢冲击断裂时所吸收的能量,降低韧脆转变温度。

    2005年05期 57-6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k]
    [下载次数:383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3 ]
  • 工艺参数对低碳钢形变强化相变的影响

    田景,杨王玥,孙祖庆

    研究了低碳钢过冷奥氏体变形时,工艺参数即变形温度、变形速率和原始奥氏体晶粒大小对形变强化相变组织演变、转变动力学及相变完成时临界应变量εc的影响。结果表明,εc随变形温度降低而减小,随形变速率和原始奥氏体晶粒大小增大而增加。其中,变形温度对εc的影响最大。在相同应变速率的条件下,降低变形温度、减小原始奥氏体晶粒尺寸,都起到了促进相变的作用,使转变动力学提前。在所研究的不同工艺中,组织演变和转变动力学均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与晶界、孪晶界或形变带作为相变优先形核位置的“位置饱和”机制有关;第二阶段为晶内铁素体奥氏体相界前沿高畸变区的反复快速形核,是以形核为主导的过程,表现为“形核位置不饱和”机制。晶粒的长大在时间与空间上受到限制,形变强化相变完成时,可以使铁素体晶粒细化到2~3μm。

    2005年05期 62-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396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3 ]
  • 回火处理温度对40Cr钢疲劳损伤过程的影响

    吴维青,阮玉忠

    用系统分析方法定义了疲劳损伤变量,结合对试样疲劳损伤过程的扫描电镜观察,在线跟踪了40Cr钢试样及其在不同回火温度下疲劳裂纹萌生期间的疲劳损伤过程。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回火温度的上升,40Cr钢的疲劳过程有所不同,使裂纹萌生寿命不断提高,但回火温度与裂纹萌生寿命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在450℃以下,随回火温度提高,裂纹萌生寿命明显提高;在450℃至580℃之间,随回火温度的提高,裂纹萌生寿命增加不明显。

    2005年05期 68-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25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 ]
  • 稀土相与表面处理对Ti-60钛合金疲劳源的影响

    高玉魁,吴学仁,陆峰,李臻熙,姚枚

    对Ti60高温钛合金的疲劳断口进行了扫描电镜(SEM)、二次电子像(SEI)背散射电子像(BEI)分析,根据疲劳裂纹源所在位置的不同研究了Ti60高温钛合金的疲劳裂纹源位置。结果表明,疲劳裂纹源在表面未强化试样表面稀土相处萌生,而对表面强化试样而言,疲劳裂纹源在表面强化层下稀土相处或滑放区萌生。用疲劳裂纹萌生的微细观过程理论对疲劳裂纹萌生的条件及疲劳强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2005年05期 72-75+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304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铜合金的疲劳寿命预测

    张忠明,服部修次,田川纪英,後藤光昭,石川纯明

    采用平面弯曲疲劳试验,测定了C1100P14H纯铜和C2801P14H黄铜的SN曲线。结果表明,实验铜合金没有疲劳极限。随外加交变应力增大,疲劳寿命缩短。在相同外加应力条件下,轧制态合金的疲劳寿命高于退火态合金的疲劳寿命。利用MansonCoffin法则和塑性应变幅与疲劳循环次数的理论关系,通过计算得到了铜合金的理论SN关系曲线,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表明该理论SN关系曲线可用来预测铜合金的疲劳寿命。

    2005年05期 76-7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1064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3 ]
  • 探究合金力学性能的根源——评《结构钢与铝合金塑性变形的微观机制》

    颜鸣皋

    2005年05期 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k]
    [下载次数:1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高温CO2腐蚀产物膜的结构特征与磨损性能

    林冠发,郑茂盛,白真权,赵新伟

    在高温高压静态釜的模拟油田采出液中用N80钢制取了CO2腐蚀产物膜,用扫描电镜测定了膜表面晶粒大小和厚度并分别观察了腐蚀膜磨损前后的形貌特征,利用自制的磨损装置对比分析了在水砂两相介质中膜的磨损性能与成膜温度、膜层形貌和结构、流速及砂粒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腐蚀膜的断面形貌呈双层结构;膜表面晶粒大小和厚度随着温度而变化,膜初速磨损量和总磨损量随着成膜温度的变化分别与表面晶粒大小和膜厚相对应;内层膜的耐磨性能比表层的要好,靠近基体表面,耐磨性能提高;砂粒度越大或转速越高,膜的磨损量越多。

    2005年05期 80-83+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203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3 ]
  • 形变热处理对Al-Li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王赛玉,石其年

    研究了形变热处理对2091型AlLi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固溶+8%变形+双级时效可以使合金获得良好的强塑性配合。合金中主要强化相δ′(Al3Li)适宜的粒度、析出相S′(Al2CuMg)分散沉淀、晶界上平衡相析出量的减少以及δ′无沉淀析出带(PFZ)的窄化,是合金强塑性改善的主要原因。

    2005年05期 84-8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78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 ]
  • 3104铝合金固溶及时效处理后的冷轧织构

    张德芬,左良,王福

    应用取向分布函数(ODF)研究了3104铝合金经不同温度固溶及时效处理后的冷轧织构组态。结果表明:经固溶时效处理后其冷轧织构中存在强度较高的旋转立方织构V{001}〈110〉组分,此外也含有一定强度的C{112}〈111〉、B{110}〈112〉和S{123}〈634〉织构组分,明显不同于未经固溶时效直接冷轧样品的织构组态特征。可能的原因是经固溶和时效处理后溶质原子和析出相粒子形态和数量的变化,它们在变形过程阻碍了位错滑移,使晶粒转动受阻,进而使不稳定取向旋转立方织构被不同程度的保留下来;此外,固溶温度越高,冷轧样品中不稳定取向旋转立方织构组分取向密度越小,时效温度对后继冷轧织构的影响也应归结为析出相粒子在变形过程中对位错滑移的阻碍,进而影响晶粒转动。

    2005年05期 88-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416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3 ]
  • Cu-Cr-Zr-Ce-Y合金时效析出特性和受电磨损行为研究

    刘勇,刘平,董企铭,李伟,田保红

    对Cu-Cr-Zr-Ce-Y合金时效析出特性、受电滑动磨损形貌及电磨损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Cu0.34Cr0.06Zr0.03Ce0.03Y合金在950℃固溶1h后,在480℃时效处理能获得较高的显微硬度和导电率。时效前冷变形能大大加快析出相的析出,析出相对位错的钉扎作用强烈阻碍合金再结晶的形核和长大,使合金产生明显的时效硬化。固溶合金经60%冷变形后在480℃时效2h,其显微硬度和导电率分别高达163HV和79.78%IACS,而固溶后直接时效时仅为119HV和68.25%IACS。受电磨损时,合金的磨损量随加载电流的提高而增加,其主要磨损机制为粘着磨损、磨粒磨损及电蚀磨损。

    2005年05期 92-96+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144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3 ]
  • 钢中回火马氏体的形变亚结构

    刘禹门

    应用透射电子显微术研究低碳及中碳合金钢回火马氏体的形变位错结构随拉伸加载过程的演变。低碳铬镍钢400℃回火马氏体中出现形变带,而中碳锰钢650℃回火马氏体中出现复杂的三维位错网和位错胞。讨论了两种钢塑性变形微观机制差别的原因。

    2005年05期 97-9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524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 ]
  • 束状薄片马氏体的种类和特征

    刘跃军,黄伯云,李益民

    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了12种市售钢中马氏体的表观形貌。结果发现,因惯习面不同,束状薄片马氏体应分成两类,即{111}型和{225}型。前者形成的碳含量范围约0.4%~0.9%,后者约1.0%~1.4%。分析了两者的显微组织特征和区别以及形成的原因。提出了采用显微组织鉴别马氏体惯习面的金相法,可以对X射线和电子衍射的测量结果作出准确标定。

    2005年05期 100-1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k]
    [下载次数:17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稳恒磁场对铁素体转变的影响

    王亚男,廖代强,武战军

    用自制的磁场热处理设备对低碳钢进行施加磁场与不施加磁场的淬火处理,研究了奥氏体在饱和肥皂水及1.67molL的NaCl溶液冷却介质中的组织转变,观察了相变后的组织变化。结果表明:在低碳钢发生奥氏体向铁素体转变时,稳恒磁场可以明显提高铁素体的体积分数,并能促进铁素体形核,使铁素体晶粒细化和均匀化。由于奥氏体和铁素体的磁导率不同,磁场能使相变后的铁素体和珠光体的析出形成链状组织。

    2005年05期 105-10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18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3 ]
  • 18-8型奥氏体不锈钢动态应变时效后的微观组织

    彭开萍,陈文哲,钱匡武

    研究了188型奥氏体不锈钢动态应变时效现象的规律,发现在5×10-4s-1的应变速率下,在523~673K和723~873K的温度范围内会出现动态应变时效现象;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材料在发生动态应变时效时的微观组织。结果表明:在动态应变时效过程中发生的运动位错与溶质原子之间的交互作用使材料的位错组态发生变化,在相同的预应变量下,随着动态应变时效预处理的温度升高,材料的位错密度提高,形成更复杂、更稳定的位错组态。

    2005年05期 109-11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424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3 ]
  • 待焊表面组织对异种钢超塑性焊接的影响

    张柯柯,杨蕴林,徐东,赵宁,王长生,祝要民

    对40Cr/T10A钢试样及试样待焊表面分别用盐浴加热循环淬火、高频淬火及激光淬火的组织超细化预处理,探讨了钢待焊表面组织对40Cr/T10A异材恒温超塑焊(ISSW)工艺、接头组织及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钢待焊表面组织越细,ISSW所需焊接温度向低温区移动、初始应变速率向高应变速率区域移动、ISSW所需时间越短;即使待焊双方一方实施组织超细化,也可实现接头拉伸强度达40Cr母材强度的ISSW,但所需压接时间稍长。ISSW接头中存在着明显的“界面超细晶区”、“过渡区”等组织特征区域。

    2005年05期 113-1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04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 ]
  • 分级淬火中硅诱发贝氏体相变的研究

    徐杨,关耀辉,黄亚葵,周世康

    采用新型分级淬火工艺生产高硅贝氏体球铁,将试样奥氏体化后,入常温介质中分级淬火,使球铁在230℃箱式电炉中等温转变成贝氏体组织,与传统的盐浴等温淬火贝氏体球铁进行比较。利用SEM、硬度计、冲击试验机等分析测试技术,对材料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分级淬火工艺生产高硅贝氏体球铁时,在Si含量大于3·3wt%时,对贝氏体相变具有显著的诱发作用,从而使贝氏体球铁组织细化,力学性能提高(52~56HRC、αK达12~15J/cm2),并对此进行了理论分析。

    2005年05期 117-1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169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 ]
  • 热处理工艺对Al65Cu20Cr15准晶颗粒/Al基复合材料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齐育红,张占平,黑祖昆,马永庆,刘德良

    采用热压方法制备了Al65Cu20Cr15准晶颗粒/Al基复合材料,对热处理前后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及硬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500℃高温退火过程中,准晶颗粒中的Cu和Cr原子向纯铝基体中扩散,基体中的Al原子向颗粒中扩散,从而使二十面体准晶相颗粒转变为十次准晶及其类似相,硬度有所降低;基体中,退火过程高温过饱和的Cu以Al2Cu的形式析出,而淬火过程高温过饱和的Cu来不及充分析出,产生固溶强化效应,使淬火后基体的硬度显著增加。

    2005年05期 121-12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221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3 ]
  • 双相不锈钢应力应变曲线数值模拟

    杨庆祥,吴晶,赵宏,Park Joong-keun

    设计了成分与SAF2205双相不锈钢中奥氏体相和铁素体相成分相近的单相奥氏体不锈钢和铁素体不锈钢,根据其应力-应变曲线,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了双相不锈钢的应力-应变曲线,并与实测值进行对比,同时对奥氏体的体积分数和双相不锈钢中两相屈服强度之比(C*)等影响双相不锈钢力学性能的因素进行了讨论。由单相奥氏体和铁素体不锈钢的应力-应变曲线计算的双相不锈钢的应力-应变曲线和实测的双相不锈钢应力-应变曲线吻合很好,说明本文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正确。计算表明奥氏体体积分数对应力-应变曲线的弹性部分没有影响,而对塑性部分影响较大。在外应力作用下,随着奥氏体体积分数的增加,应变增加;不同奥氏体与铁素体屈服强度之比(C*)对应力-应变曲线弹性部分没有影响,而对塑性部分略有影响,在外加应力作用下,随着C*增加,应变增加。

    2005年05期 124-1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137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