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燕;吕宇鹏;肖桂勇;孙圣淋;许文花;朱瑞富;
在较低温度下对离心喷雾干燥所制备的羟基磷灰石微球进行煅烧,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比表面积分析仪以及激光粒度分析仪等分析手段,研究了煅烧对羟基磷灰石微球的相组成、微观结构以及比表面积、孔体积和粒度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400℃煅烧,微球比表面积、孔体积及其粒度均明显增大;随煅烧温度升高,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均略有降低。
2012年07期 v.33;No.145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2K] [下载次数:213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王爱娟;李均明;马安博;蒋百灵;刘林涛;张姣;
研究了氧化镁煅烧温度对磷酸镁生物骨胶固化过程的影响规律,采用比表面积—孔隙率分析仪、扫描电镜表征煅烧前后氧化镁颗粒的比表面积、孔隙率及微观结构,采用维卡仪及红外测温仪测量磷酸镁生物骨胶固化时间和温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煅烧温度的增加,氧化镁的颗粒尺寸逐渐增加、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减小、化学活性降低,致使生物骨胶固化时间延长;煅烧温度的升高,磷酸镁生物骨胶固化过程中温度最高值出现时间延长,且其数值逐渐降低。
2012年07期 v.33;No.145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下载次数:293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3 ] - 王丽华;郝秋艳;解新建;刘红艳;刘彩池;
利用金相显微镜和微区红外测量技术分析热处理对液封直拉法生长的大直径半绝缘砷化镓(LEC SI-GaAs)单晶中深施主缺陷EL2的影响。结果表明,原生大直径SI-GaAs样品中EL2缺陷浓度沿直径方向的分布呈现中心区域较高、近中心区域最低、边缘区域最高的特点。500℃退火EL2缺陷浓度稳定,真空闭管并快速冷却条件下850℃以上退火时,EL2缺陷浓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并分析了热处理对EL2缺陷的影响机理。
2012年07期 v.33;No.145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191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耿桂宏;罗绍华;毕晓露;武聪;陈宇红;韩非;
以低压铸造用升液管为研究目的,以Y2O3-Al2O3-Fe2O3为复合烧结助剂,磨切单晶硅废料Si粉和SiC为主料,反应烧结法制备Si3N4/SiC复相陶瓷。研究了Y2O3含量对复合材料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XRD、SEM对复合材料的相组成、微观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反应烧结后试样生成Si3N4结合SiC晶粒为主相的烧结体,并含有少量Sialon晶须及未反应的Si。Y2O3含量对复相陶瓷力学性能影响很大,在分析稀土Y2O3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得到2.5%Y2O3优化试样的力学性能优良,相对密度达到88%,维氏硬度达到1.1 GPa,常温抗弯强度50 MPa。
2012年07期 v.33;No.145 1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6K] [下载次数:296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 ] - 冯江;田保红;孙永伟;刘勇;张毅;贾淑果;
利用Gleeble-1500D热力模拟试验机,在变形温度为350~750℃、应变速率为0.01~5 s-1、总应变量约为0.5的条件下,对复合材料的高温热变形行为及动态再结晶临界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弥散铜-WC复合材料高温流动应力-应变曲线主要以动态回复和动态再结晶软化机制为特征,峰值应力随变形温度的降低或应变速率的升高而增加;在真应力-应变曲线基础上,建立的Al2O3/Cu-WC复合材料高温变形本构模型较好地表征了其高温流变特性,其热激活能为208.35 kJ/mol;同时,利用其θ-σ曲线出现拐点及-dθ/dσ曲线上出现最小值研究了动态再结晶的临界条件。
2012年07期 v.33;No.145 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下载次数:292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3 ] - 徐斌;楼白杨;董方亮;
采用高能球磨法制备了纳米铜/石蜡温敏复合材料。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和高分辨透射电镜(TEM)等对复合材料进行了成分、物相和微观形貌的分析研究,并测试了材料热膨胀性和热敏性。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主要由铜、石蜡及少量氧化亚铜组成。石蜡在铜粒表面包覆均匀,形成类似核-壳结构。铜粉和石蜡的质量比对复合材料热膨胀性和热敏性影响明显。
2012年07期 v.33;No.145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18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张宝庆;曹国华;宗海涛;刘宝忠;张志;
利用电弧炉+铜模吸铸的方法制备了Zr46.3Cu43.4Al8.3Nb2(at%)块体非晶合金。利用示差扫描量热仪(DSC)研究了合金的热稳定性,利用Kissinger方法计算了其特征温度表观激活能,利用Doyle方法计算了其局域激活能。结果表明,Zr46.3Cu43.4Al8.3Nb2块体非晶合金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各特征温度的表观激活能分别为:玻璃转变激活能(Eg)为302.7 kJ/mol、晶化起始激活能(Ex)为445.853 kJ/mol、晶化峰值激活能(Ep)为389.20 kJ/mol。局域激活能随着晶化体积分数的增加而显著减小。
2012年07期 v.33;No.145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204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王俊峰;贾淑果;陈少华;刘平;宋克兴;
对经过连铸连轧处理的Cu-Ni-Si-Mg合金进行时效,研究了时效温度和时效时间对该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并对该合金在不同温度下的时效动力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合金在450℃时效2 h时能够获得较好的综合性能,其显微硬度和导电率分别为230 HV和35%IACS;通过对合金在时效过程中导电率的变化规律的分析,推导出合金在不同温度下时效的相变动力学方程和导电率方程,在此基础上做出了动力学"S"曲线和导电率方程曲线,该导电率方程与试验值吻合。
2012年07期 v.33;No.145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213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 ] - 陈昊;董建新;张麦仓;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对K480镍基高温合金的铸态组织和不同固溶、时效处理后的组织进行了观察。研究了不同固溶和时效处理对K480合金组织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金经过1130℃亚固溶处理后,组织为大小两种尺寸的γ'相;经过1190、1210和1230℃过固溶处理后空冷,析出均匀的γ'相,并且随着固溶温度的升高,碳化物和共晶的含量逐渐降低。一次时效处理,固溶态γ'相平均尺寸随时效温度升高而增大,合金经1050、1090和1110℃×4 h时效后,γ基体通道中均有更细小的三次γ'相析出,而在之后的二次时效和全时效过程中,这些细小的三次γ'相又重新溶解到基体或周围的大尺寸γ'相中。
2012年07期 v.33;No.145 37-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55K] [下载次数:433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3 ] - 杨淼;刘耀辉;金宏哲;宋雨来;
研究了铸造AM50镁合金固溶处理后的组织及腐蚀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固溶处理后,由于大量Al固溶进α-Mg中,AM50镁合金相组成主要为α-Mg固溶体。此外,固溶处理没有改变AM50镁合金的断裂机制,仍为准解理断裂。受最大蚀坑深度和固溶强化理论影响,在腐蚀时间为24 h前,镁合金固溶处理后的腐蚀剩余强度高于铸态;而在72 h至336 h之间,固溶处理后的镁合金剩余强度低于铸态;在432 h时,固溶处理后的合金剩余强度重新高于铸态合金。铸态和固溶处理后AM50镁合金的腐蚀速率均呈现出先大后小的规律,这种现象主要由镁合金在NaCl溶液中的腐蚀原理决定的。
2012年07期 v.33;No.145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3K] [下载次数:611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3 ]
- 曹燕;张军田;殷福星;刘相华;
针对高速钢轧辊剥落试样,通过SEM对试样表面裂纹、内部裂纹和断口形貌进行了观察,同时对样品进行了EDS分析及硬度测试,研究了高速钢轧辊组织中碳化物种类、形态及分布,分析了影响疲劳裂纹形成、扩展因素,以及硬度和耐磨性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速钢轧辊表面产生热疲劳裂纹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轧辊受到剧烈的冷热温度交替变化,在辊表面产生严重热应变,出现热疲劳裂纹,扩展后造成剥落。裂纹萌生、扩展路径和方式与热疲劳或接触疲劳应力有关,减少轧辊中夹杂物的数量,细化夹杂物状态,改善轧辊组织中碳化物的形态和分布,有利于减轻热疲劳裂纹的萌生和扩展。
2012年07期 v.33;No.145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7K] [下载次数:569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3 ] - 沈晓辉;王玉姣;江波;闫军;章静;高霖;
以ER8车轮钢为对象,采用预处理+终处理方法改善车轮组织状态,并分析了工艺参数对晶粒尺寸及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870℃×1.5 h预处理+840℃×1.5 h终处理,晶粒平均尺寸及分布均匀性明显改善,断裂韧性得到显著提高;在保温1.5 h的终处理中,900℃时异常晶粒快速长大,平均晶粒尺寸出现局部峰值;随着初始组织均匀性的提高,异常晶粒尺寸与正常晶粒尺寸相对差(RD)达到峰值的温度有提高趋势。
2012年07期 v.33;No.145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4K] [下载次数:362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3 ] - 杨子润;孙瑜;茅奕舒;庞绍平;
采用销盘式高温摩擦磨损试验机,对不同显微组织的4Cr5MoSiV1钢在25℃和400℃下进行了干磨损试验,研究了显微组织对其耐磨性的影响,并探讨了磨损机制。研究结果表明,4Cr5MoSiV1钢在室温下主要为粘着磨损,其耐磨性不仅取决于材料的硬度,还与其断裂抗力有关;400℃时的磨损为氧化磨损,但已超越了Quinn型氧化轻微磨损,其耐磨性取决于材料的硬度、韧性以及热稳定性。室温耐磨组织应具有高的硬度和一定的断裂抗力,而高温耐磨组织应具有高的硬度和热稳定性及一定的韧性。
2012年07期 v.33;No.145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下载次数:352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3 ] - 王敏婷;李学通;彭进;杜凤山;
针对非调质钢F40MnV空心轴类件楔横轧成形问题,为获得最佳轧制与冷却工艺制度,在三辊楔横轧机上开展了轧制与冷却实验研究。利用正交法制定实验过程工艺参数,并将带有热电偶的试件进行轧制。轧后采用水冷,水冷加空冷,风冷,空冷4种方式进行冷却,得到相应的温度变化曲线。基于实验结果,采用金相分析和性能实验手段研究了温度、断面减缩率和冷却介质对F40MnV钢轧后冷态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水冷加空冷、断面减缩率35%、轧制温度为950℃时的成形工艺可得到较为优良的力学性能。
2012年07期 v.33;No.145 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6K] [下载次数:14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鲍姚亮;岑启宏;蒋业华;周荣;何正员;师晓莉;
在普通高速钢材料中,加入适量硼来取代普通高速钢中价格昂贵的合金元素,设计了一种新型的高硼高速钢材料。研究了淬火温度对0.4%~0.5%C和1.0%~1.5%B的高硼高速钢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高硼高速钢的铸态组织由铁素体、珠光体和少量马氏体以及硼碳化合物组成,硼碳化合物由M23(B,C)6、(W,Mo)2(B,C),M3(B1.5,C0.5)和M(B0.7,C0.3)组成,呈网状和鱼骨状沿晶界分布。淬火处理后,基体组织转变成板条马氏体,含有4%残留奥氏体,硼碳化合物的类型没有发生变化,但数量减少。在950~1100℃内淬火,硼碳化合物局部发生溶解,出现断网现象;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断网现象越来越明显,从而减轻了对基体的割裂作用。
2012年07期 v.33;No.145 72-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6K] [下载次数:32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3 ] - 樊俊铃;郭杏林;吴承伟;邓德伟;
用金相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FV520B钢焊接接头母材、焊缝及热影响区的微观组织;并通过透射电镜给出了母材和焊缝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母材组织为细小均匀的回火马氏体、弥散分布的析出相及高密度位错,而焊缝为粗大的板条马氏体及少量的析出相,说明母材力学性能优于焊缝。利用疲劳实验获得了高平均拉应力下接头的疲劳强度及S-N曲线等。通过对疲劳断口的观察,发现疲劳断裂主要有两种形式:破坏于焊趾处和焊接缺陷处,由于这里严重的应力集中,加速了疲劳裂纹的萌生。
2012年07期 v.33;No.145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下载次数:339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3 ] - 陕钰;王纯;蔡庆伍;周洪宝;
通过成分优化设计,提高实验钢空冷及风冷时的淬透性能,并以ANSYS数值模拟计算出的厚度为500~1000 mm不等的大模块非调质生产时的冷却速度范围为验证条件,验证实验钢的空冷及风冷贝氏体淬透性。结果表明:实验用贝氏体非调质预硬型塑料模具钢达到所需的淬透性能要求,在0.01~0.1℃/s冷速范围内,即大于1000 mm厚度模块模拟冷速范围,依然获得组织均匀的贝氏体,且硬度范围在393~434 HV之间,满足硬度波动在±2 HRC以内的硬度均匀性条件,可应用于厚度在800~1000 mm大模块预硬型塑料模具钢的非调质试生产中。
2012年07期 v.33;No.145 82-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9K] [下载次数:195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 ] - 刘继雄;赵爱民;江海涛;王进;唐荻;
利用SEM原位观察了不同热处理工艺下钛钢爆炸复合板的弯曲过程,利用OM和SEM分析了钛钢爆炸复合板弯曲过程中裂纹产生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热处理工艺下,钛钢复合板弯曲过程中界面上产生裂纹,并且裂纹出现的位置不同。原始状态和750℃时,在波头的漩涡处产生裂纹;850℃时,裂纹首先在波峰处产生,随后波头的漩涡处也产生裂纹;950℃时,裂纹首先在波谷处产生,随后沿复合界面扩展。热处理过程中形成的TiC和Ti-Fe金属间化合物导致了弯曲过程中裂纹的萌生和扩展。
2012年07期 v.33;No.145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8K] [下载次数:378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3 ] - 董应虎;张英建;魏晓晓;周贤良;叶志国;周浪;
研究了不同的控轧工艺参数对非调质钢组织结构的影响规律,并在非调质钢零件不同部位采用强化控冷技术进行锻后冷却,得到了优化的非调质钢控轧控冷技术。结果表明:非调质钢转向节零件局部强化控冷技术能显著提高零件局部的综合力学性能;在1273~1373 K下,随着应变量ε在0.22~1.61内增加,实验钢原奥氏体晶粒从26~12μm逐渐细化,在该条件下峰值应变约为0.3;在1173~1473 K范围内随着变形温度的降低,变形抗力增大,峰值应变也随之增大,材料原奥氏体晶粒尺寸在20~11μm内逐渐减小;在增大锻压比和局部风冷两种工艺配合下,F40MnV钢可获得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2012年07期 v.33;No.145 94-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8K] [下载次数:458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3 ] - 吴斯;李秀程;尚成嘉;韩建生;王群娣;
针对欧洲高速动车使用的DB920车轮进行了工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结果表明,DB920车轮轮辋部位组织主要为少量铁素体和细珠光体,当组织中的铁素体比例较高且呈网状分布时,在进行断裂韧性评价实验时易出现撕裂状断口,在撕裂带侧面有大量韧窝,断裂韧性值(KQ)较高;相反,当铁素体比例较低时,断面相对平整,断裂方式以沿晶断裂和解理断裂为主,断裂韧性较差。组织分析和有限元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喷水冷却时,轮辋处的冷却速度自踏面向内不断降低,冷速越慢,相变后生成铁素体比例就越高,断裂韧性也就越好。结合连续冷却实验的结果估算,对此成分车轮钢而言,当冷速大于1℃/s时,相变后不能获得足够的铁素体以保证此区域的断裂韧性。
2012年07期 v.33;No.145 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5K] [下载次数:306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2 ] - 刘德义;尹青学;刘世程;
利用真空扩散焊方法制备了铁中间层钛-钢扩散焊接头,并采用OM、SEM、EDS、XRD、显微硬度和拉伸试验方法,研究了铁中间层钛-钢扩散复合界面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在900~1050℃、30 min扩散条件下,Fe、Ti原子在界面处发生了互扩散;钛侧形成βTi+α-βTi+αTi组织,钢侧发生脱碳,铁中间层形成柱状晶组织;拉伸强度随扩散温度升高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900℃、30 min扩散试样拉伸强度最高,达到260 MPa;拉伸断口具有粗糙断裂区、脆性断裂区及二次断裂区特征,并在断口上检测出TiC、FeTi和Fe2Ti相。
2012年07期 v.33;No.145 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0K] [下载次数:27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3 ] - 姜英;王友林;代虎波;
采用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技术研究了轧制和退火对黄铜H68样品晶界特征分布(GBCD)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结晶处理后经小变形冷轧(6%)的黄铜H68样品,在650℃×10 min退火比在270℃×10 min退火和270℃×10 min-650℃×10 min退火生成更高比例的特殊晶界。进一步分析指出:在应力大小和分布相近的条件下,650℃退火时,晶界迁移的的驱动力大,相比270℃退火更能促使样品中原有及新形成的非共格∑3晶界广泛迁移,在迁移中彼此相遇并发生交互反应,派生出Σ9和Σ27晶界,使Σ3n(n=1,2,3)特殊晶界的比例增大,当退火10 min时,特殊晶界的比例达到峰值;随后如继续保温,在界面能作用下,晶粒合并、长大使特殊晶界比例下降。
2012年07期 v.33;No.145 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1K] [下载次数:252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 ] - 罗军明;魏峥;苏倩;徐吉林;肖可;
以铁粉为基体,TiC颗粒为增强相,通过球磨、压制成型,微波烧结制备出TiC钢结硬质合金。结果表明,在1400℃微波烧结时,TiC颗粒与Fe具有良好的润湿性和流动性。随TiC含量升高,合金的晶粒逐渐变得均匀细小,合金的相对密度、显微硬度和抗弯强度均先升高后下降,相对密度和抗弯强度在TiC含量5%时达到最高值,分别为94.61%和1327.20 MPa,显微硬度在TiC含量10%时达到最高值,为760 HV。随TiC含量增加,钢结硬质合金的断裂方式由韧性断裂向脆性断裂过渡。
2012年07期 v.33;No.145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4K] [下载次数:41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3 ]
- 朱君秋;王欣;路恒达;邵艳群;张腾;唐电;
采用热分解方法在钛基体上制备了(36%)RuO2-(64%)Ta2O5混合氧化物涂层。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循环伏安(CV)以及恒流充放电测试研究了涂层电极的组织结构、表面形貌以及电容性能。结果表明:(36%)RuO2-(64%)Ta2O5涂层以非晶氧化物为基体,带有少量纳米微晶RuO2的组织结构。在酸性溶液中,在50~900 mV/s的扫描速度下,Ti/(36%)RuO2-(64%)Ta2O5涂层电极的伏安曲线都具有近似矩形形状,表现出良好的电容特性和功率特性。以5 mA/cm2和10 mA/cm2放电,比电容分别为525.5 F/g和495.1 F/g。在经历2000次循环充放电后,电极的电荷储存能力仍未衰减,显示其优异的循环稳定性。
2012年07期 v.33;No.145 12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259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3 ] - 王晓波;田修波;巩春志;杨士勤;Paul K Chu;
提出了一种以镁合阳极极化曲线来判断微弧氧化起弧难易的新方法。在不同的电解液中,测试了镁合金的阳极极化曲线及微弧氧化的起弧特性。结果表明,起弧电压首先与其在对应电解液中进行阳极极化时形成的钝化膜的稳定性有关:膜层越稳定,即阳极极化曲线上钝化区宽度越宽,则在相应的电解液中微弧氧化起弧电压越低;当钝化区间宽度相近时,则在钝化区间后期极化电流越小,起弧电压越低。
2012年07期 v.33;No.145 127-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6K] [下载次数:505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3 ] - 汤波楷;何业东;曹江利;唐涛;饶咏初;
采用磁控溅射法在316L不锈钢基体上分别沉积单层Al2O3膜、单层Au膜以及Al2O3/Au/Al2O3层状薄膜。采用气相渗透法在500℃,氘分压为0.06 MPa条件下测试了薄膜的阻氘性能。结果表明,3种薄膜氘渗透后,薄膜的形貌良好,无开裂、无剥落的现象,氘渗透率减低因子均比316L不锈钢基材增大一个数量级以上,阻氘效能按单层Al2O3膜、单层Au膜以及Al2O3/Au/Al2O3层状薄膜依次递升。Al2O3/Au/Al2O3层状薄膜的优异阻氘效能可归因于,延性的Au夹层使层状薄膜的力学性能得到显著提高;Al2O3层能阻止Au与基体间互扩散,使Au能充分发挥阻氘效能。本研究表明,由贵金属与陶瓷阻氚材料构成的层状薄膜是发展阻氚涂层的新途径。
2012年07期 v.33;No.145 132-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1K] [下载次数:29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邝宣科;钱士强;王伟;沈红卫;龙荷荪;
采用超音速火焰喷涂工艺在20CrMo钢圆片上成功制备25%NiCr-Cr3C2金属陶瓷涂层,研究了不同燃料对喷涂层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以丙烷为主要燃料所得喷涂层的组织不均匀,存在典型的层状结构,孔隙率约为3.2%,显微硬度仅为836 HV,涂层断裂韧性KIC为2.08 MPa.m3/2;以煤油为主要燃料所得喷涂层的组织分布均匀,细小致密,孔隙率约为2.4%,显微硬度可达1045 HV,涂层断裂韧性KIC为2.56 MPa.m3/2。前者的组成相为Ni(Cr)固溶体、Cr3C2和微量NiCrO4;后者的组成相除Ni(Cr)固溶体和Cr3C2外,还有Cr7C3、Cr23C6和Ni(Cr)相出现。
2012年07期 v.33;No.145 137-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6K] [下载次数:25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3 ] - 关闯;李建国;李俊;谭宁;
以MRT-4CA热轧板为例,通过金相分析及XRD等分析方法,考察了不同冷轧压下量时,氧化皮随基体的变形情况,及试样在750℃、10%H2还原气氛下保温180 s后氧化皮的还原情况。结果表明:MRT-4CA热轧板直接冷轧后,氧化皮可随热轧基底一同变形,冷轧产生大量裂纹提升了氧化皮的还原效率;XRD测试表明还原后试样表面的主要成分为Fe与FeO;压下量为55%时质量损失率最高(为0.107%),压下量进一步增加,质量损失率反而有所下降。
2012年07期 v.33;No.145 14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K] [下载次数:355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