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建国,李克智,李贺军,席琛,白瑞成,张秀莲
利用热梯度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制备了炭 炭复合材料 ,研究了热处理温度对炭 炭复合材料石墨化度、硬度、抗弯强度和摩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石墨化度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炭 炭复合材料石墨化的能垒在 2 2 0 0℃附近 ;炭 炭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 ,先升高后降低 ,当热处理温度是 2 0 0 0℃时 ,所得材料的抗弯强度最高 ;炭 炭复合材料的硬度和摩擦系数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2005年01期 1-4+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k] [下载次数:463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4 ] - 周武艺,唐绍裘,崔婷,谭利宁,朱琦珺
用改性溶胶 凝胶法合成了活性炭负载纳米TiO2 光催化剂粉末 ,通过X射线衍射 (XRD)、拉曼光谱 (Raman)、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等研究光催化剂的晶体结构和表面形貌。不同气氛下煅烧对TiO2 的晶体转变的影响研究表明 :氮气下TiO2 晶体转变温度明显低于空气下晶体转变温度 ,但是活性炭负载量对晶体结构的影响不大。光催化活性实验表明 :活性炭负载纳米TiO2 光催化剂对亚甲基蓝的降解作用要优于纯TiO2 的降解作用。不同气氛下煅烧实验研究发现 ,在低于 4 0 0℃时 ,空气中煅烧的光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明显要优于在氮气中煅烧的 ;但在 4 0 0℃时氮气中煅烧后的光催化剂对亚甲基蓝的降解作用达到了最佳 ,且高于同温度下在空气中煅烧的样品。而高于 4 0 0℃后其降解效果逐渐下降。在空气中煅烧后的光催化剂在 5 5 0℃煅烧后才对亚甲基蓝的降解活性达到了最佳状态。
2005年01期 5-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479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3 ] - 朱晓莹,张虹,白书欣
采用真空感应熔炼法制备了多晶Ni52 Mn2 4 4 Ga2 3 6 合金 ,用粉末压缩压制的方法制作粘结Ni52Mn2 4 4 Ga2 3 6 磁体 ;通过显微组织观察和差热分析 (DSC)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的浇铸方式和退火工艺对多晶Ni52 Mn2 4 4 Ga2 3 6 合金铸锭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缓慢冷却的合金液能得到晶粒粗大的合金铸锭 ;两步退火工艺能使合金铸锭具有确定的马氏体转变点 ,并促进马氏体变体的形核和长大。
2005年01期 10-13+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7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葛继平,姚再起,刘书华
利用电阻测量仪 ,电液伺服万能试验机 (MTS) ,扫描电镜 (SEM)和透射电镜 (TEM)研究了添加微量Zr,Mg元素及Fe含量对室温和退火状态的形变Cu Fe原位复合材料的组织、导电性和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 ,添加Zr后 ,在不明显损失导电性的情况下 ,可使极限抗拉强度 (UTS)提高约 10 %。进行2h不同温度退火处理 ,材料的电阻率在 4 0 0℃之前稍稍减小 ,后快速增加 ;UTS在 15 0℃之前稍稍增加 ,后快速减小 ,Zr的加入改善了材料的热稳定性 ,表现在随着退火温度的增加 ,UTS下降的幅度变缓。添加Mg使材料变脆。形变量和Fe含量的增加使材料的电阻率和强度显著增大。经 15 0℃× 2h ,30 0℃×2h退火处理可改善此类材料的综合性能。
2005年01期 14-19+100-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8k] [下载次数:338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3 ] - 李慧中,张新明,陈明安,周卓平
通过拉伸测试、显微硬度测试、透射电镜 (TEM)及扫描电镜 (SEM)分析等手段研究了不同热处理制度对 2 5 19铝合金组织、力学性能及抗晶间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T6状态相比 ,2 5 19合金经T8处理后 ,合金的强度、硬度提高 ,合金峰值时效时间提前 ,但塑性降低 ,同时 ,晶内沉淀析出的θ′相数目增加、尺寸减小、分布均匀 ,沿晶界析出的θ′(θ)相数量减少 ,且不连续分布 ,无沉淀带变窄。T8处理提高了合金峰值时效态抗晶间腐蚀的能力。
2005年01期 20-23+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541 ] |[引用频次:55 ] |[阅读次数:3 ] - 周天国,石路,曹富荣,李英龙,王顺成,温景林
研究了不同在线固溶温度条件下时效处理对 6 2 0 1铝合金线材的微观组织、拉伸性能和导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随着在线固溶温度的下降 ,针状强化相β'(Mg2 Si)在α Al中的弥散度增加 ,尺寸减小 ;同时合金的拉伸强度 ,伸长率则呈现上升趋势 ;过时效时 ,线材的强度呈现下降趋势 ,而线材的伸长率和电阻则随着时效时间的延长而不断下降。5 9mm线材的热处理工艺为 :5 2 0℃在线固溶水淬 ,15 0℃时效 12h,线材拉伸强度为 32 4MPa ,伸长率为 10 3% ,电阻率为 32 6nΩ·m ,合金线材具有较佳的综合力学性能和导电性能。
2005年01期 24-2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28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3 ] - 王锦程,张忠明,徐春杰,郭学锋,杨根仓
用喷雾沉积快速凝固技术制备了含硅 4 %的ZA2 7合金 ,并对其进行了热挤压。采用多功能内耗仪测试合金挤压前后的阻尼性能。结果表明 ,喷雾沉积ZA2 7 4 %Si合金挤压前后的阻尼性能随着温度升高而升高 ,随频率增大而减小 ,与应变振幅无关。与喷雾沉积态相比 ,挤压对合金室温阻尼影响不大 ,但在高于 5 0℃时可提高合金阻尼。如 10 5℃时 ,合金的阻尼可达 5 0 7× 10 - 2 ,比未挤压前相比提高了近 2 0 %。合金阻尼可用传统的界面阻尼理论和位错阻尼理论解释。
2005年01期 28-31+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下载次数:10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黄正华,郭学锋,张忠明
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了普通凝固和快速凝固AZ91D合金的组织 ,用X射线衍射XRD分析了合金的相组成。结果表明 ,普通凝固AZ91D合金组织由α Mg基体和 β Mg1 7Al1 2 相组成 ,晶粒较粗大 ,而快速凝固AZ91D合金薄带截面组织由靠近辊面的粗大等轴晶区、中部的柱状晶区和自由表面层的细小等轴晶区三部分组成 ,三层组织均为过饱和α Mg固溶体 ,并观察到较高的位错密度。
2005年01期 32-35+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530 ] |[引用频次:43 ] |[阅读次数:3 ] - 郭明星,汪明朴,李周,曹玲飞,程建奕,谭望
采用短流程工艺制备了低浓度Cu Al2 O3弥散强化铜合金 ,通过力学性能测量、金相、扫描电镜断口研究了该合金的退火特性。发现该合金 80 %冷轧后进行退火 ,强度和硬度随退火温度的升高不断降低 ,伸长率则不断升高 ,到 4 0 0℃下降和升高速率加快 ,说明合金已发生再结晶 ;退火温度升高到70 0℃以后强度和硬度有所升高 ,而伸长率基本保持不变。组织观察发现 90 0℃退火后的再结晶晶粒比70 0℃的小 ,产生细晶强化 ,强度增量与实验所测增量基本一致 ,并利用回复再结晶理论对其进行了解释 ;合金拉伸断口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韧窝尺寸和深度都增加 ,但是 90 0℃韧窝尺寸较 70 0℃的要小。
2005年01期 36-39+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267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3 ] - 赵晖,何世海,董晓强,张树生
针对铜合金在钢板上堆焊时易出现铜渗透裂纹的问题 ,采用等离子喷焊 ,将不同Ni含量的CuNi合金堆焊到 16Mn钢板上进行渗透裂纹形成原因的研究。研究表明 ,焊接规范参数越大 ,热输入量越大 ,熔合比越大 ,产生渗透裂纹深度越深。渗透裂纹的产生与应力状态及大小、堆焊材料化学成份以及基体温度等有关。只要合理控制焊接工艺规范 ,可以避免或减少 16Mn钢板上堆焊铜合金时产生渗透裂纹。
2005年01期 40-43+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下载次数:303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3 ] - 魏世忠,朱金华,徐流杰,龙锐
利用改变高钒高速钢淬火加热温度和回火温度获得不同残余奥氏体量 ,研究了残余奥氏体量对硬度、冲击韧性和磨粒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淬火加热温度升高 ,残余奥氏体量增加 ;回火温度升高 ,残余奥氏体量减少。随残余奥氏体量增加 ,硬度呈二次曲线状先升高后降低 ,冲击韧性近似直线升高 ,磨损量呈二次曲线状先下降后升高。残余奥氏体量为 2 0 %~ 4 0 % (vol% )时 ,高钒高速钢的硬度高 ,冲击韧性适中 ,磨粒磨损耐磨性最好。
2005年01期 44-4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539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3 ] - 刘跃军,黄伯云,谭玉华
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测了 12种中碳和高碳钢淬火组织形态 ,证明了中碳和高碳钢在高温淬火后形成的束状组织不是板条马氏体 ,而是片状马氏体。从晶体学角度探讨了片状马氏体相互平行、呈束状生成的原因。通过改变奥氏体的均匀切变方向和马氏体片晶所平行的奥氏体方向 (即双改变 ) ,来实现邻接马氏体片之间保持孪晶关系 ,以降低形核功和核长大功。马氏体相变的孪晶界面束状机制是细片马氏体相变的普遍方式 ,即在同一惯习面上 ,通过在已形成晶核的旁边生成具有孪晶关系的新晶核 ,以降低界面能和应变能 ,导致形成束状薄片马氏体。
2005年01期 48-52+10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62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3 ] - 崔彤,王磊,杨洪才,赵光普
研究了GH4 5 86A镍基合金在 75 0℃、80 0℃、85 0℃长期时效过程中室温冲击及拉伸性能与组织的关系。结果表明 :合金在 75 0℃时效 15 0 0h时析出 μ相 ,冲击性能显著降低 ,不超过 5 0 0h时效则有利于强度和延性的配合 ,75 0℃时效随时效时间延长冲击韧性呈线性降低。μ相在 75 0℃× 15 0 0h后出现 ,80 0℃为峰值温度 ,85 0℃发生回溶。在高温长期时效碳化物类型和形貌发生变化并且对合金冲击性能产生影响。
2005年01期 53-56+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268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3 ] - 胡心彬,李麟,吴晓春
用透射电子显微分析了 4Cr5MoSiV1钢热疲劳后的显微结构变化 ,结果表明 ,在热疲劳过程中M2 3C6 碳化物粒子发生粗化 ,M2 3C6 的尺寸r和热疲劳循环次数间并不服从简单的指数关系。表明经典理论不完全适合M2 3C6 碳化物在热疲劳过程中的粗化行为。从经典扩散理论出发 ,考虑多组元扩散问题 ,得到了球状碳化物在热疲劳过程中的粗化方程。根据Thermo calc热力学计算结果 ,进一步证实了富Cr的M2 3C6 碳化物在热疲劳过程中为易粗化碳化物 ,与实验结果吻合。
2005年01期 57-61+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952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3 ] - 刘寿荣
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 (XRD) ,扫描电镜 (SEM)体视学测量和磁性与密度测试 ,并依据碳化钨(WC)基合金维氏硬度HV与γ相平均自由程λ间的Hall Petch型关系式和HV的“混合物规则”进行验证 ,探讨了两相WC Co硬质合金显微结构参数间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 ,γ相平均自由程λ与WC晶粒邻接度CWC 间存在反向对应关系 ,与γ相体积分数fγ 和WC平均晶粒尺寸LWC 间存在正向对应关系 :λ =1 0 5× 10 - 5·(1-CWC) 3 7=8 74× 10 - 2 ·(f- 1γ - 1) - 0 79·L0 79WC ,说明fγ 和LWC对λ~CWC关系的影响处在测量误差范围内 ,因而用CWC(或λ)、fγ 和LWC中任意两个参数都能准确表征两相WC Co硬质合金的结构特征 ;合金的比矫顽磁力HSC与γ相平均自由程λ间存在定量关系 :HSC=4 0 5× 10 - 7 λ。讨论了用磁性和密度测定值无损鉴定两相WC Co硬质合金显微结构参数的可行性。
2005年01期 62-64+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695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3 ] - 任凤章,刘平,翟健,董企铭,郑茂盛
依据能量平衡法则和Moidu等人塑性弯曲耗散功的算法 ,并考虑残余应力对界面结合能的影响 ,导出了包括残余应力因素在内的剥离实验界面结合能的表达式。对钛基体和不锈钢基体镍膜的膜基结合强度进行了剥离实验研究 ,求出了钛基体和不锈钢基体镍膜的界面结合能。结果表明 ,界面结合能与膜厚、剥离角和残余应力无关。不锈钢基体镍膜的界面结合能为 5 4 7~ 6 0 8J m2 ,钛基体镍膜的界面结合能为 5 33~ 6 72J m2 。实验结果还表明 ,膜内残余应力的存在降低了剥离强度。
2005年01期 65-69+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186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3 ] - 张维平,刘硕,马玉涛
选用优化的激光工艺参数 ,利用激光熔覆工艺在中碳钢表面原位合成硬质陶瓷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涂层 ,涂层熔覆质量良好。涂层是由粘结金属基体和弥散分布于其中的稳定和亚稳定硬质颗粒增强相组成。激光熔覆涂层相对于中碳钢基体强化效果显著。对熔覆涂层的显微分析表明 :涂层中存在细晶强化、硬质颗粒弥散强化、固溶强化和位错堆积强化等强化机制。
2005年01期 70-73+10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818 ] |[引用频次:81 ] |[阅读次数:3 ] - 高玉魁
测定了 32Cr3MoVA钢渗氮层的硬度分布、渗层深度和表面的相组成 ,对比了表面层形变后渗氮和表面未形变直接渗氮试样的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 ,表面层形变后再渗氮可使渗氮层深度从0 .34mm增加到 0 .6 1mm ,表面层的显微硬度从 730HV增加到 84 0HV ;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 ,表面层形变后渗氮层表面的组织主要为体积分数 72 .6 %的Fe3N和 2 7.4 %的Fe4 N ,而表面未形变直接渗氮试样的表面组织为体积分数为 17.4 %的Fe3N和 82 .6 %的Fe2 4 N1 0 。
2005年01期 74-76+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483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3 ] - 龚巍巍,张乐,吴晓玲,杜建成
研究AZ31镁合金微弧氧化过程中不同控制参数对膜性能的影响。镁合金微弧氧化中存在一个二次放电过程 ,它会对已长成的膜起破坏作用。通过改变溶液成分或浓度可对镁合金微弧氧化临界点的出现时间进行控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一次放电不同控制过程对膜层性能的影响 ,发现采用渐进式升压方式能提高膜的致密层和疏松层的比例 ,但对膜的总厚度影响不大。合适的阴极匹配电压 ,可减小功耗 ,降低气孔率 ,改善膜的性能。
2005年01期 77-8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k] [下载次数:411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3 ] - 王红美,徐滨士,马世宁,董世运
采用高能机械化学法配置了纳米Al2 O3颗粒镍基复合镀液 ,并制备了纳米复合镀层。对所得复合镀层的组织和成分进行了分析 ,采用纳米压痕法研究了复合镀层的硬度、弹性模量等微观力学性能。结果表明 ,高能机械化学法有效解决了纳米颗粒的团聚 ,将镀液中 85 %的颗粒分散至纳米量级 ,使复合镀层中纳米颗粒的含量提高了 5 3% ,复合镀层组织更加致密、均匀 ;复合镀层的共沉积过程对纳米颗粒的粒径具有自动选择效应 ,镀层中纳米颗粒尺寸均小于 4 0nm ;纳米颗粒复合镀层具有良好的微观力学性能 ,硬度和弹性模量分别为 7 0 4GPa和 2 2 5GPa,这是由于纳米Al2 O3颗粒对复合镀层具有超细晶强化、硬质点弥散强化、高密度位错强化机制所致。
2005年01期 81-85+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416 ] |[引用频次:40 ] |[阅读次数:3 ] - 刘平,雷静果,井晓天,田保红
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对Cu Ni Si Cr变形合金时效工艺参数与时效后性能样本集进行学习 ,建立了合金时效后的性能关于时效温度、时间和变形量等参数的非线性映射模型。模型采用改进的BP算法%DLevenberg Marquardt算法。结果表明 :所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及良好的泛化能力 ,可对Cu Ni Si Cr合金时效后的性能进行有效的预测和分析。
2005年01期 86-89+104-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131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3 ] - 王逢瑚,李鹏,陶毓博
在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基础上 ,根据模型假设 ,建立了非稳态导热数学模型 ,用于描述木材单板热压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并使用MATLAB软件求得模型的可视化数值解。通过实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 ,对比了理论与实际的温度曲线 ,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与讨论。该数学模型描述的木材单板在热压时的传热规律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这个模型及可视化数值解可用于研究低含水率木材热压传热现象及指导木质复合材制造。
2005年01期 90-9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252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3 ] - 石建稳,王引真,李小龙
根据热力学原理对Ti、C、Ni三元体系进行热力学编程计算 ,绘出了标准反应自由焓随温度变化的曲线、绝热温度随Ni含量变化的曲线以及绝热温度随预热温度变化的曲线 ,通过对曲线进行分析认为 :Ti、C、Ni三元体系的主反应是Ti+C =TiC ;体系的绝热温度随Ni含量的增加而下降 ,当预热温度为 6 0 0K时 ,最佳的理论Ni含量约 4 0 % ;体系的绝热温度随预热温度的升高而升高 ,当Ni含量过大 ,体系的绝热温度小于 180 0K时 ,可以适当提高预热温度 ,来确保反应的自发进行。
2005年01期 93-96+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266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3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