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首发
PEMFC过渡金属碳化物涂层的研究进展
罗凤盈;罗浩秋;冯芷晴;张锐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因其高效能转化特性、低温适应能力和环境友好性,被视为交通能源转型的核心技术。双极板作为其关键组件,需具备高导电性、耐腐蚀性与机械稳定性。然而,应用广泛的金属双极板在PEMFC高温、高湿、酸性环境中易发生腐蚀钝化,溶出金属离子毒化催化层,导致电堆性能衰退与耐久性不足。为解决这些问题,通常需要对金属双极板基体进行适当的表面处理。其中,过渡金属碳化物(TMCs)涂层凭借其独特的杂化键合特性,展现出优异的耐腐蚀性和导电性,成为解决上述瓶颈的有效途径。本文总结了TMCs涂层的研究进展:在材料层面,揭示了典型碳化物晶体结构提升导电性与耐蚀性的机制,并阐明特定晶型键合对腐蚀氧化的抑制作用;在结构设计上,采用多层异质结构和异质原子掺杂策略可提升电荷传输效率;最后,比较了不同制备方法对涂层性能的影响。尽管TMCs涂层性能已接近商业化指标,其规模化应用仍受限于界面结合强度不足和制备经济性差。未来研究应重点发展多层梯度复合涂层、低成本高效制备工艺,并建立寿命预测模型与标准化评价体系,以加速TMCs涂层在金属双极板表面改性中的产业化进程。
超声滚压对7075-T6铝合金表面组织演化和力学性能的影响
许发红;熊志芳;杨明;莫伟先;熊穗平;梁宇;通过设计不同的表面超声滚压(USRP)参数,研究了塑性变形速率对7075-T6铝合金表面组织演化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USRP处理可以在7075-T6铝合金表面获得不同层深的梯度纳米组织,且随着变形速率的增加表面变形层主要演化为层片状的纳米组织;当表面纳米化层趋于饱和后,最表层纳米结构片层的平均厚度约为61 nm,纳米层深度可达20 μm以上;随着USRP深度的增加,纳米结构片层的宽度逐渐增大;透射电镜(TEM)分析表明表面纳米层和基体的析出相类型没有发生变化,层状纳米组织的析出相主要包含η相、η'相和GPⅡ区的混合析出物;USRP制备的梯度纳米组织提升了7075-T6铝合金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其强化的机制与位错增殖和晶粒纳米化密切相关,且梯度纳米组织同时兼具优异的强度和塑性,层状纳米梯度组织展现出较好的应变强化能力。
无氩气氛下AISI 410马氏体不锈钢的低温等离子渗碳
谢晓东;石正明;刘泉利;刘瑞良;盖登宇;刘爱东;在无氩气气氛下,对AISI 410马氏体不锈钢进行了低温(450 ℃)等离子渗碳处理,采用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维氏硬度计、摩擦磨损试验机和电化学工作站等研究了不同渗碳气压(300、400和500 Pa)和不同渗碳时间(4、8和12)对渗碳层的组织结构、硬度、耐磨性能和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经低温等离子渗碳后,AISI 410不锈钢表面可形成厚度约为5 μm的渗碳层,渗碳层主要由Fe3C和含碳过饱和膨胀α′-Fe相固溶体(αC)组成;当渗碳时间为8 h时,随着渗碳气压的增加,渗碳层的硬度逐渐增加,当气压为500 Pa时,硬度达到最高,为962 HV0.05,渗碳试样的耐磨性能相比未渗碳试样明显改善;当渗碳气压为400 Pa时,随着渗碳时间的增加,渗碳层硬度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摩擦系数和磨损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当渗碳时间为8 h时,硬度达到最高,为753 HV0.05,摩擦系数为0.37,磨损率为4.77×10-7 g·N-1·m-1;综合来看,当渗碳气压为400 Pa和渗碳时间为8 h时,渗碳层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其硬度、耐磨性能和耐蚀性能相比未渗碳试样均有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