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主 编:周 玉
副主编:吴玉程 闫牧夫
顾剑锋 刘永长  付海峰
编辑出版:《材料热处理学报》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清路18号
邮编:100083
电话:010-62914115,82415080
传真:010-62914115
E-mail:clrcl@vip.163.com
刊 号:ISSN 1009-6264
 CN 11-4545/TG
CODEN:CRXAAK
发行:北京报刊发行局
邮发代号:82-591
定价:60元/册
全年:720元 

研究简报

  • 脆性材料预制疲劳裂纹的新方法

    张金生;

    <正> 断裂韧度 K_(IC)值是工程结构材料的重要性能指标。而对于 K_(IC)<25MN·m~(-3/2)的材料,很难按照常规方法预制疲劳裂纹。其原因是,疲劳载荷较小时裂纹不能引发,而载荷稍大则容易导致失稳扩展,使试样报废。另外,对这些较脆的材料如采用常规方法,即使勉强预制出疲劳裂纹,其裂纹前缘线也很不清晰,甚至根本看不见,这给随后的数据处理带来困难。为此,对脆性材料试样多避免

    1990年01期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下载次数:151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渗碳淬硬层中疲劳裂纹的扩展与闭合行为

    井晓天;楼秉哲;谷臣清;沈福三;

    本文采用Ⅴ型缺口四点弯曲疲劳试样,系统研究了20CrNiMo 钢微氮渗碳后不同热处理规范的渗碳层疲劳裂纹扩展与闭合行为,研究表明:渗碳淬硬层中疲劳裂纹扩展速率具有峰谷变化,曲线呈倒"S"型。渗后热处理规范和疲劳力学条件均不改变上述趋势,疲劳裂纹沿渗层的扩展行为受到残余奥氏体转变、初始残余应力和渗层组织分布的共同影响。残余奥氏体相变诱发闭合显著降低高碳区的裂纹扩展速率。初始残余压应力在降低"塑性铰"对闭合的支撑阻碍作用和增大裂纹面残留位移两方面均促进裂纹闭合。渗层组织分布的作用则突出表现在对断裂机制的影响,渗层断裂机制的变化是裂纹扩展速率曲线凹谷形成的主要原因,在此区间急剧增加的初始残余压应力也发挥了积极作用。由于断裂机制,和闭合效应的共同影响,渗层 da/dN-ΔK■曲线在不同区域归于三条平行线,其所对应的断裂机制分别是:准解理、循环解理和循环解理+韧窝。

    1990年01期 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2K]
    [下载次数:95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3 ]
  • SiCw/6061Al复合材料的热变形行为研究

    熊征;耿林;姚忠凯;

    本文用热压缩试验方法研究了碳化硅晶须增强6061铝合金(SiCw/6061Al)的高温变形行为。研究结果表明:SiCw/6061Al 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随着形变温度的升高和形变速率的降低而单调下降;复合材料的临界压下量(导致试样开裂的最大压下量)随形变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形变速率增大而减小,当形变速率大于0.01/s 后,临界压下量的减小趋势变弱;SiCw//6061Al 复合材料热压缩变形曲线上出现峰值,这并非动态再结晶的标志,而是由晶须在热变形过程中发生转动造成的。

    1990年01期 13-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下载次数:13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灰铸铁激光表面处理的显微组织与耐磨性的研究

    沈莲;李成劳;王秀苓;马丽华;朱道珍;周家瑾;

    本文借助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分析了 HT200灰铸铁经激光处理后硬化带中显微组织特征,并进行快速滑动磨损试验,探讨显微组织和耐磨性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HT200经激光熔化处理后表层显微组织为树枝(M+A′)+树枝间莱氏体(M+A′+Fe_3C);经激光不熔化处理后表层显微组织为马氏体针团+A′+G。激光处理后耐磨性显著提高。HT200经激光熔化处理后其磨损经历塑性变形—萌生显微裂纹—裂纹扩展—断裂;而经不熔化处理后其磨损经历裂纹扩展一断裂。HT200经激光处理后表面形成变态莱氏体、消除或减少石墨、细化显微组织、增加残余奥氏体量对提高耐磨性有利。

    1990年01期 20-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3K]
    [下载次数:111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3 ]
  • 激光合金化的微观成分不均匀性的探讨

    刘江龙;

    本文通过对激光表面合金成分在微观上的不均匀性的实验研究,着重从理论上探讨了产生表面合金成分在微观上不均匀的内在原因。理论分析表明:在激光辐射作用下,合金熔池内的物质迁移对流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因素包括合金元素对熔体的表面张力和粘度的影响,合金元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合金熔体的熔点变化,即温度梯度变化以及激光合金化工艺。正是上述因素改变了合金熔体的对流特征,从而成为导致表面合金成分不均匀的潜在根源。另外,在合金熔池内,对流驱动力分布的非一致性造成了合金熔体在其横截面内的对流程度和强度的非一致性,最终大大影响了表面合金的成分均匀性。最后,本文指出:通过适当的工艺控制,可以获得在微观上浓度分布均匀的表面合金。

    1990年01期 3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K]
    [下载次数:142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3 ]
  • 高碳轴承钢结构的透射电镜研究

    华宏慈;王德尊;

    用透射电镜研究了高碳轴承钢(SIEI 52100,GCr15)经实用条件(850℃油淬、150℃回火)热处理的组织结构。球形碳化物粒子均匀分布在基体内、残余奥氏体内有密度为1×10~(12)cm~(-2)的六角形位错网络。片状马氏体亚结构形态复杂,在非孪晶区有高密度位错(5~10×10~(12)cm~(-2)),马氏体亚结构形状的复杂性与相变时材料成分和应力微观不均匀有关。

    1990年01期 43-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5K]
    [下载次数:107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一种淬硬钢低温回火后的硬度变化规律

    刘治山;

    试验研究了淬硬86CrMoV7冷轧辊钢低温回火后硬度随回火参数的变化,总结出其变化规律,并用数学分析方法推导出硬度与回火温度、时间之间的函数关系,对其物理意义及应用也做了阐述。

    1990年01期 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K]
    [下载次数:119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奥氏体晶粒尺寸对热形变再结晶行为的影响

    卢文增;张卫东;

    本文研究了高强度低合金钢试样中起始的奥氏体大晶粒和小晶粒或奥氏体未再结晶晶粒和已再结晶细化了的晶粒在热形变中是如何继续细化的及其细化机制,也研究了起始奥氏体晶粒尺寸对热形变应力—应变曲线和再结晶晶粒尺寸的影响。用热轧或热压缩方法(用"Gl-eeble"试验机)以及定量金相和显微硬度的方法进行了上述研究。

    1990年01期 60-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K]
    [下载次数:18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10SiMn钢的CCT曲线及铈的影响

    刘宗昌;李文学;李承基;

    应用 Formastor-Digital 全自动相变测量记录装置,测定了 10SiMn 双相钢的 CCT曲线,研究了微量铈对该钢过冷奥氏体转变动力学的影响。发现铈使 10SiMn 钢的 CCT 曲线右移,并降低了 Ar_1,Ar_8,Ms 等临界点,说明微量铈在钢中起合金化作用。

    1990年01期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1K]
    [下载次数:112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