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主 编:周 玉
副主编:吴玉程 闫牧夫
顾剑锋 刘永长  付海峰
编辑出版:《材料热处理学报》编辑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清路18号
邮编:100083
电话:010-62914115,82415080
传真:010-62914115
E-mail:clrcl@vip.163.com
刊 号:ISSN 1009-6264
 CN 11-4545/TG
CODEN:CRXAAK
发行:北京报刊发行局
邮发代号:82-591
定价:60元/册
全年:720元 

  • 45钢表面激光熔凝合金化层“白亮带”的组织结构及形成机理

    李根富;程永兴;崔玉顺;沈瑜书;王惠敏;

    本文用扫描电镜、电子探针、俄歇电子能谱和X射线方法对激光表面合金化层出现的一条抗腐蚀性能良好的"白亮带"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白亮带"是由于熔体开始凝固时温度梯度对凝固速度比值G/R达到平面状向前推移的条件下形成的。结晶相是单相固溶体时,"白亮带的宽度随溶质浓度Coo的增加而变窄,而且与基体晶粒相连。由于某些组元存在着成分梯度,致使合金化层的相组成在定量分配上存在着一定的梯度。

    1988年01期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9K]
    [下载次数:154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3 ]
  • 工件曲率半径对碳原子扩散的影响

    舒黎;陈仁悟;

    作者选择了一系列具有不同的正和负的曲率半径和平面试样进行渗碳,试样渗碳后进行剥层化学分析。通过一系列实验研究了试样曲率半径对碳原子渗入量(△M)、层深(d)、表面碳浓度(C_3)、碳浓度曲线上由试样表面至心部的碳浓度梯度(dc/dx)以及渗碳动力学的影响。根据这些实验数据通过教学分析得到了一系列具有较高准确度的计算参数M、J、d、C。和距表面距离为x处碳浓度C%的经验公式,此外本文还讨论了曲率半径对碳原子扩散的机制。

    1988年01期 10-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下载次数:81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两相区加热对过冷奥氏体转变动力学及钢的淬透性的影响

    王传雅;李凡;

    研究了两相区加热后过冷奥氏体的转变动力学和钢的淬透性。结果表明,未溶铁素体可作为过冷奥氏体转变产物的晶核,促进过冷奥氏体的转变,使过冷奥氏体转变动力学曲线左移。随两相区加热保温时间延长,C、Cr、Mn不断向奥氏体中富集,Si不断向铁素体中富集,未溶铁素体量不断减少,使过冷奥氏体转变动力学曲线右移。随两相区加热温度的降低,过冷奥氏体的淬透性提高。与完全奥氏体化相比,亚温淬火得到两相颗粒状组织降低钢的淬透性,两相针状组织不降低或略提高钢的淬透性。

    1988年01期 2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1K]
    [下载次数:189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3 ]
  • 铜基形状记忆合金双程记忆性能的研究

    胡丽丽;陈继勤;程饴萱;

    本文采用Cu 25.71Zn 4.18Al和Cu 24.18Zn 4.16Al O.99Ni(Wt.%)铜基合金材料,对其双程记忆规律和机理进行了探讨。发现经SME训练后CuZnAl及CuZnAlNi两种合金呈现不同的双程记忆规律,前者与后者相比,其双程记忆性能比较稳定。为探讨双程记忆机理,本文在测定电阻-温度曲线的基础上,得出了室温残余电阻和训练次数、热循环次数间的关系。试验通过透射电镜观察了双程训练时亚结构和残余母相的变化,得出由于CuZnAl和CuZnAlNi两种合金位错增殖速率不同导致二者呈现不同的双程记忆规律,表明双程记忆效应的产生与训练过程中位错引入有关。在训练中引入适量位错可使p→M中形成的马氏体择尤取向,从而合金具有双程记忆性能。

    1988年01期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4K]
    [下载次数:10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N+重叠注入强化精密轴承表面的研究

    靳九成;

    本文通过俄歇电子能谱剖析(AES-PRO)和X射线光电子谱剖析(XPS-PRO)研究得到:(1)GCr15钢制精密轴承表面氧化膜为铁氧化物掺合结构;经N_+重叠注入后表面氧化膜亦为掺合结构,厚度减薄了4倍;(2)注入层析出二类弥散强化相α′、α″、γ′、ε及ζ相。它们起着表面强化的改性作用。

    1988年01期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18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固体碳对W-RE合金线材的碳化规律的研究

    陈锦虹;李扬宗;余仲奎;

    本文通过W-RE合金线材与固体碳在高温的接触后,采用光学显微镜、显微硬度计及电子探针等分析手段,研究W-RE合金线材在有活化剂及无活化剂两种情况下与固体碳接触,在1200℃、1300℃、1550℃经5-100h不同保温时间对W-3%RE及W-25%RE合金线材的碳化规律及显微结构的变化。实验表明:W-RE合金线材在高温下与固体碳接触,起着类似气体渗碳的作用,但速度极为缓慢。在一定高温下,渗碳层的厚度随时间增加符合抛物线规律,在相应的时间内,渗碳层厚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在接触物中,有活化剂的比没有活化剂的碳"扩散系数"大,对W-3%RE合金线材大约大两倍,对于W-25%RE合金线材大约大一倍,碳元素对含铼量高的W-25%RE的合金线材比含铼量低的W-3%RE的易于扩散;W-25%RE的碳"扩散系数"比W-3%RE高两倍左右。 W-RE合金线材在高温下与固体碳接触一定时间以后,渗碳层显微硬度增大,而且随接触温度升高,它的碳量增加,硬度亦增大;在相同温度及相同保温时间条件下,W-25%RE的渗碳层的含碳量比W-3%RE线材的含碳量高,硬度也相应提高。 W-RE合金线材在1200℃以上的高温与固体碳接触5h以上的时间(即使无活化剂)以后,在光学显微镜下,就能观察到渗碳层,W-3%RE在1200℃或1300℃中保温20h,仅有单层的渗碳结构及基体,而W-25%RE在1200℃,保温20小时,就出现双层碳化结构(即外渗碳层与内渗碳层)与基体等三种明显的层次。经过电子探针分析表明,外层碳化组织为(W-RE)C_2,内层碳化组织为(W-RE)_5C_4,心部为基体。随着温度升高或含铼量增大,内层碳化组织增厚。

    1988年01期 46-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8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32Cr2MoVAl钢尿素氮碳共渗处理后渗层组织的研究

    陆大紘;陶子云;

    本文用自己设计和昆钢钢研所熔炼的钢进行了常规力学性能和C.C.T.曲线测定,同时以520℃、570℃、620℃三温度实施氮碳共渗试验,并测了渗层深度。用X线衍射仪透射电镜等分析了氮碳共渗处理后的渗层组织,提出了组织形成的机理,初步认为该钢种是一种有前途的渗氮用钢。

    1988年01期 55-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0K]
    [下载次数:33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激光相变硬化机理

    刘江龙;邹至荣;

    本文论述了研究激光相变硬化机理的意义。对激光相变硬化机理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借助于光学金相,显微硬度、透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X线衍射仪、俄歇分析仪和电子探针研究了GCr15钢的激光相变硬化机理。试验结果表明,激光相变硬化的本质仍然在于马氏体相变。激光相变硬化获得超高硬度的机理是在激光超快速加热和急冷的条件下,其马氏体相变有特殊性,即超高硬度是以马氏体的特殊性为主体,同时残留奥氏体强化,晶粒细化强化,碳化物弥散强化以及激光淬火前的原始组织中的强化因素的遗传性等多种强化因素也有不可忽视的贡献。

    1988年01期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4K]
    [下载次数:193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3 ]
  • CuCo2Be高强、高导合金固溶与脱溶的研究

    孙乃箴;刘和法;戴学礼;武清泉;

    用测电阻,硬度及金相显微、电子显微、电子衍射、俄歇谱微探针等分析测试方法,对CuCo2Be合金的固溶与时效过程及组织变化进行了试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固溶过程是强化相溶解并形成新相的扩散过程,此合金时效脱溶过程是从过饱和α相中首先出现G.P区,而后G.P区→γ′(亚稳相)→γ(稳定相)。

    1988年01期 7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6K]
    [下载次数:65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低碳低合金钢渗碳时碳化物的析出形态

    张沂滨;乔毅南;王世清;时其(王全);

    本文研究了低碳低合金钢渗碳时渗层中析出碳化物的组织形态和相结构,发现其组织形态服从单相析出的Dube形态分类系统,一般常说的块状、角状、爪状和颗粒状等形态,实际是仿晶界、魏氏组织侧片和侧针等形态,由于析出时母相奥氏体的晶粒尺寸不同,析出物的尺寸和分布密度不同,呈现出了不同的碳化物组织形态。本文分析了碳化物的形核与长大过程,推出了碳原子扩散控制的碳化物界面的推移速度表达式。

    1988年01期 79-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3K]
    [下载次数:18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45钢激光铬合金化层结构与应力的研究

    吴宝善;王维洁;

    本文进行了45钢激光铬合金化研究。通过对硬度、成分、残余应力及相组织的定量测量,结合形貌观察和工艺参数,对合金层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45钢激光铬合金化强化机理主要是马氏体相变强化;由于马氏体相变,合金层内存在残余压应力;由于合金层内C、Cr分布均匀,抑制了奥氏体的转变,从而使合金层内残存亚稳态的奥氏体相;熔化深度也影响奥氏体的转变,对含铬量低(~11Cr%)的合金层,当熔化深度很深(780μm)或熔化层深且相互搭叠时,残余奥氏体量减少。

    1988年01期 8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7K]
    [下载次数:43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